慶雙親鑽石雙修暨八秩晉四大壽
給耕樂堂李氏子孫的一封家書
子弋、子堅、子達、子繼恭撰
第一部份:
天人甲子
欣逢中華民國開國第二度甲子年,適為父母雙親結褵雙修六十年,又是父視八秩晉四,母親八秩晉二大壽雙慶,且根據帝教紀錄是父親西行宏教的五十年。誠是「天人甲子」。
中國傳統文化是將超越的精神世界與現實的物質世界,以「天人合一」融合貫通展示對待的。恆以「天」─「天道」來代表理想境界的超越世界,而以「人」─「人倫」來顯示現在世界的實質世界,所以「道」與「人」是須臾不可分離對立的,因為「人」是實質,「道」是價值。
聖凡平等‧天人大同
六十年來父親承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通過他長期天人親和與精神煆鍊的自我的內鑠,建立了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的「新境界」。亦是他老人家「天人甲子」的「天」與「道」落實在「人」與「生」的基礎上。他的自我內鑠,絕非是在西嶽華山之巔,面壁洞府與松下獨立的玄思冥索,而是站立在大宇宙外在的超越世界,小宇宙內在的現實世界,以及歷史的追索,現在的觀察而思攷、探索而形成的。
父親他以開擴的襟懷,從肯定「心物一元二用」的基礎,提昇到「天人合一」的永恆精神境界,一齊以宇宙為家,一齊與宇宙生命共長久。所以當在精神與物質層面,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發展宇宙永恆之生命。同時以「聖凡平等」人人可以為堯舜,再昇華為「天人大同」的最高境界。父親他以悲憫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道德秩序崩潰、精神文明瓦解,唯物共產的無神論者,使人類陷入于自殺性屈辱毀滅的深淵,他認為人類今後應該循下列途徑,以愛為出發點,以非恨為立足點,邁向:
─讓一切無神論者,徹悟唯物共產之罪惡,歸向有神,而非暴力迫害。
─讓一切有神論者,徹悟門戶畛域的偏狹,歸向大同,而非自大自私。
─讓一切大同論者,徹悟平等自由之精神道德,歸向互愛互助,而非仇恨鬥爭。
先盡人道‧再盡天道
父親六十年來以他睿智正覺,深知在進化歷程中,人類一切知識學問,與精神道德、文明進步,關係極為密切,因此,他老人家確認:
─一切知識學問的最高共同目標,在於救人救世。
─一切救人救世的基本共同方法,在於自救互救。
─一切自救互救的基本共同途徑,就是充實提昇救人救世的知識、學問。
而且自救即是救人,救人亦即所以自救,自救互救端在自愛互愛,自助互助。據此,父親告訴我們和天帝教的同奮們:「先盡天人貫通的人道,再盡人性圓通的天道。」與「盡人道以合天道。」這些道理亦正是孟子所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
父親參悟透徹了「天」、「天道」、「人」、「人倫」。六十年來,他永遠「畏天」、「畏天命」;「敬人」、「敬人事」。所以他在靜坐第三講中說:「人人都有道根,人人都與道合,人人都能修道,人人都可得道,修道不外修身,身外無道,修道必先正心,道在人心。」
根植在中國文化傳統上的父親哲學思想體系,他是以生生不息、體天地之仁、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實有他的時代感與不朽的價值。
六十年天人甲子能無慶乎?
第二部份「天人甲子」願就父母雙親在前一個甲子結褵雙修的兩段神奇佳話,一敘雙親的天道與人事。
佳侶道侶‧天意促成
第一個神奇佳話:民國十三年是開國的第一個甲子年,母親在家鄉常州偶得道緣,受南屏濟祖點度,「傳授密奧,頓開慧眼」,可以在「無字天書」上溝通天人。翌年乙丑仲秋歸嫁父親,父親時正以少年得意宦海,和光同塵,徵逐名利于京滬兩繁華地,母親在濟祖指引下,循循善誘地給父親以啟示、指導、棒喝、諸多異驗,促使父親頓覺悟、驀回首,靈台清明,返璞歸真。父親在清虛集「感謝恩師南屏濟祖之你我同濟」中有如下記述與七律一吟:「甲子仲夏,濟祖於常州,顯化初度內子智忠,傳授密奧,頓開慧眼,因之,湊合聯姻,沐恩十載,玄妙難名………」
甲子慈航初到常,因緣湊合玄妙藏。
頻施法雨十年度,皈引無形廿字堂。
同濟舊都聯你我,化開佛國光陰陽。
雲城他日應追憶,一袖乾坤萬化昌。
甲子以還李氏子孫昌榮,父親天道躍昇,固應感謝南屏濟祖,仍應謝恩于母親的犧牲奉獻,使父親無家室之累、後顧之憂,研參天道,力行人道。
第二個神奇佳話,是父母聯姻的關鍵。
六十年前,我耕樂堂是一個傳統大家族。母親常說:初進李門就面對李氏的三「姑」六「婆」。上有太婆(當時我的曾祖母健在);中有親婆(我的祖母)與各叔婆、姑婆。因此,雙親聯姻是純中國傳統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根據父親所追憶:當時我的曾祖母囑意於常州小姐的母親,而我的祖母則中意于蘇州的小姐,父親當時處於兩者之間,實難做抉擇,最後,四叔祖樸臣公乃建議「憑神斷」。遂在曾祖母長期供奉的白衣大士觀音菩薩尊前,薰香祝禱,拈鬮決定,最後祖母虔心禱告後,三次拈鬮,均為「過」氏,終以「神媒」,使父母雙親締結嘉耦,六十年來從佳侶到道侶,實為天意。
這兩段「天人甲子」的人間故事,李氏子孫,永誌毋忘。
第二部份:代代相承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兄弟四人,所承受父母雙親的恩澤,不僅是身體、髮膚、有形的軀體,以及鞠我、育我、提我、攜我的無限愛心。最重要的,還是雙親的身教、言教、耳提面命、潛移默化、薰陶焙鑄了我們兄弟四人終身享用不盡,且衍伸成為耕樂堂李氏子孫,代代相承的規範家風與傳統。
秉承祖訓.不置恒產
父親成長在「五四」的時代,因此他跟那一代的長者們,對於外侮內亂的苦難祖國,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悲愴的共性。但,父親則由於在十三歲那年失怙,祖母以最艱辛的生活扶育父親與叔父們,終於五叔在既缺營養又少照顧下夭折。因此,父親從小就養成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的執著性格。我們家族的堂名為「耕樂」,但我們在家鄉常州,上無片瓦、下無立錐,我們在寄籍的蘇州,祗有一座四合院,園庭湫隘的祖居宅落。因為,我們的曾祖父伯房公在清季「宰諸暨,剛正廉敏,以開倉賑災,坐劾歿於位,貧無以為殮,民殮之若父。」(見伯房公墓銘)因之,祖父德臣公「痛父所遇,釋褐不仕,匾其居曰耕樂堂」。(見武進張九如撰李涵靜先生六十壽敘)因此,可知先世李氏諸尊長名為「耕樂」,實無寸土可資耕耘,所耕者實為子子孫孫的方寸之間的「心田」也,或可謂期勉李氏子孫以教育「舌耕」之,以大眾傳播「文耕」之。
父親秉承祖訓庭命之傳統,不置恆產、不善貿遷,他也再三地諄諄告訴我們李氏子孫:「我自祖父手中所繼承僅為兩籍,一本是「太上感應篇」,一本是「陰騭文」。這正是祖父諭示我們李氏,多積德,少積財。我永遠不會傳承任何物質的遺產給你們的!」
由於客觀的大環境的沖激,主觀的家庭背景的養育,塑造了父親既澹泊又進取的雙重性格。他澹泊名利與物質生活,卻重視精神境界的滿足。他積極進取的不是私利私慾,因為他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有所爭亦有所謙;有所進亦有所退讓,正如與父親既是武進同鄉,又是二十年在新聞戰線併肩作戰的中國時報報系的董事長余紀忠先生,在「壽玉老七十」文中所說:
「玉階兄為人治事有所爭,亦有所讓。其所必爭者公義,所常讓者私利。此固三十年代知識份子延以自誇之處,而於玉階兄最為顯著。至於決嫌疑而定是非,尊道義而解糾紛,玉階兄一生所好者比比皆是,非可罄述。」
「玉階兄最令人欽佩者乃其愛國家、愛自由屢仆屢起的精神,及至所營自立晚報基礎大定,反又讓與有更多財力的人士接辦,藉謀報紙進一步的發展,而其自身則從容退出;略無戀棧,此種功成身退的心懷,實可擬之清風明月,令人常留長思。」
爭者公義.讓者私利
同時,已過世的國語日報前社長,本省名教育家洪炎秋先生亦有如下的評論:
「李玉老原是一塊適合從事政治工作的材料,可是他不跑進宦海去大顯神通,而跑到報界來略施小技,我當時很為他惋惜。不過仔細想來,他是有他的看法的。現代的民主政治,本有兩大支柱:一個是議會,一個是報社;李玉老不選前者,而選後者,是有道理的。……
「李玉老進入報界以後,不但為民營報業爭取生存而努力,而且為爭取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而不惜犧牲,作過殊死戰。這可由他所辦的報紙,受過多次停刊處分的紀錄來證明。現在這些自由已經被他爭取到了,因為他是道家信徒,所以到了民國五十五年,就本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的教訓從報業退休。」
從上列兩段證言,正勾勒出整個既澹泊又進取的「畏天」「敬人」的特性了。
父親十六歲就從祖居地隻身赴上海依親就學,與大伯父相互砥礪苦讀不懈,適值民國八年五四學運,父親以弱冠十九歲的青年學生與程天放、余井塘、吳經熊等攘起投身愛國運動的狂流,自始奔走大江南北、遠赴東北、華北,以及為宏道、為建國、響應政府號召「到西北去!」使得父親北遊中國廣闊壯麗的河山,因之孕育了他開闊、豁達的襟懷,因之,由于身處境界的開拓廣大,所以使得他內在的世界,不再有一切相對價值的觀念,如尊卑、貧賤、高下、大小、美醜、得失等引伸的遑感與爭鬥,耳目的錯覺,慾望的紛馳,情意的牽引。一切人為、世俗所加諸於人類身心的羈絆、桎梏都被解除、超脫了。
因而父親一份灑脫的豪情壯志,不顧世俗瞻顧與阿諛媚世的風格,少年時他敢愛、敢恨、敢憎;中年時他敢做、敢為、敢坦當;晚年時,固然不再有那樣衝動,但他仍舊敢於立德、立言、立功,敢於放眼天下,心存祖國,籲救蒼生。他永遠有明天要做與做不完的理想與事業,他永遠有關心,憂患的愛心與意識。他一生「對朋友九十九分好?」祗要有一件事他看不順眼,一頓爆發的脾氣,就可以讓他的朋友終身懷恨。事實上,他的熱誠與內心的坦白、真摯,永遠不會讓朋友們諒解的。因之,父親永遠服膺著「祗求無愧我心,何必盡如人意」。父親就是這樣的人生觀。知我!罪我!從不計議的。
諤諤之士,勇往直前
本省耆宿亦是接辦自立晚報的吳三連先生,與父親訂交時對父親的印象是「諤諤之士」,具「堅忍不拔之志,及勇往直前之毅力。」他並推崇父親「平生主張新聞自由,但不主張漫無節制的新聞自由。」所以他推祟父親於「民國五十年八月二十五日在陽明山第二次會談中,聯合王惕吾、余夢燕、洪炎秋,在大會中正式提出「新聞自律」之議,玉階先生此舉,實係我國新聞自律之濫觴。為我國新聞開拓另一新境界。」
吳三連先生最為推崇父親在自立晚報階段所撰之「天聲人語」與「今日之國是問題」中所切中時弊的讜論。他在紀念父親七十大壽的「堅忍不拔、松柏永年」的一文中尤為推許的是父親在陽明山第二次會談書面意見:「開拓文化領城的新境界」一文中所揭櫫的「四項主張」:
「一、廢除─至少應重加修訂─四十七年修訂的出版法,俾符合新聞自由之精神。
二、解除對學術思想及言論自由之限制。
三、為配合知識份子大團結,絕不以參加政府為目的之強大在野力量,似有從速促成的必要,俾對執政黨及政府,發揮制衡及監督的功能,以符合民主政治的常軌。
四、消除政治與輿論脫節的現象,俾促進政治上進步。」
今天,再讀父親的四項主張,以及他的「天聲人語」、「今日之國是問題」許多文章與主張,一方面可以體會到父親風光霽月的無私與豁達的襟懷,更可以看到他堅忍不拔,有所為,有所不為、敢作敢當的風格,較諸時下許多自我標榜進步、開明、民主的「黨外」人士,蠅蠅苟苟、孜孜為一己之私利的言論,何異霄壤,實在應該請那一小撮人,好好地讀一讀父親的作品。但,他們卻永遠學不到父親他老人家的襟懷「書生報國」的氣質了。
正視人生.矢志救世
最後,我願意一提的是:中國的先哲都以一雙充滿憂患的眼睛,凝視和觀照苦難的世界與人生,從而去探索思考解決世界與人生苦難的問題。老子如此、孔子如此、墨子如此、荀子如此、孟子如此、王陽明如此、孫中山先生如此,僅管他們的解決問題的道理有所歧異,他們所欲超脫與彌補的悲苦與憾缺是一致的。他們的睿知揭發天道的秘辛各說各話,但他們正視人生的觀念是一致的,對悲苦、憾缺的人生,充滿了憂患、對人生美好、至善的境界,充滿了嚮往。
因為,父親以他一生一世的經驗與觀察,使他充滿的憂患意識,提昇為悲天憫人的襟懷,衍伸為危機的敏感與感恩的行為。我們不難從父親近年的許多作品、講演中所指出的:
「當前的世界,一切價值均在變動,一切準則都被破壞,心理的、道德的、美感的,以至社會的種種無政府狀態,隨處可見,危機已充滿在科學、哲學、宗教、倫理、法律,甚至藝術之中,特別在神學、文學、藝術各方面,有所謂「上帝死亡論」、「空無的世界觀」、「超現實主義」的藝術、「永無結束」的現代小說,以及「將音符到處拋擲」的現代音樂,尤其是「新神學」。
正當「共產上帝」滿身血污而死,尚待埋葬,難道今天或未來將會步上:「十九世紀的問題是 上帝已經死亡了,二十世紀的問題,是人也死亡了嗎?」「過去的危機是人變為奴隸,未來的危機是人變為機械人!」
「當前世界動亂節節升高,危機不斷加深加重,最主要的病象表現在人口爆炸和知識爆炸,失去了平衡,表現于自私自利和人慾橫流到了不可收拾,表現於物質進步急遽發展,精神道德加速墮落,到了無法無天。
「人口爆炸則品質難高,空間相對縮小,溝通不易,壓迫感、疏離感均相隨擴張。知識爆炸,則知識越趨專精,依賴愈重,是非莫明,善惡莫顯、智慧頓無用武之地。自私自利、人慾橫流,則公理正義、黯然無光,道德秩序被迫崩潰,精神文明因而瓦解,物質精神脫輻,則人慾益厲、戾氣沖天,攘奪相尋,陷溺不可收拾,凡此,莫不為禍亂凶戰之本源。」
但知報恩.不記前隙
由以上的部份紀錄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父親由憂患意識,提昇為悲天憫人的襟懷,然後由悲天憫人的襟懷,進而衍伸為危機的敏感與報恩的行為,事實上父親是「生於憂患,長於憂患。」他一生跟中國的憂患的脈搏一起跳顫,跟時代的憂患呼吸一起吐納。他是由對中國的苦難的悲愴,昇華為憂患意識,由憂患意識,在他心胸中轉化為悲天憫人的氣質。這一條脈絡,我們不難從父執輩的言行與啟示中可以探索。惟父親表現得尤為熾烈,尤為堅持。
悲天憫人的襟懷,使得父親有「危機的敏感」,他從華山潛居,到寶島行道,他不是一個出世的消極遯客,而是以入世之心,做積極的救世者,他的隨機流露的啟示,有人認為他是先知,但,由我們兄弟所感受得,不是神秘的預知,而是危機的敏感發而中節。因之,從抗戰到勘亂,父親以靜觀所得,預言未來,固然有他天道上的親和力,又何嘗不是危機的敏感,以信心動搖,悲觀的人心,給予安定正確的導向呢?
最難得的,當為父親的「報恩行為」,這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特質,「受人涓滴,報以湧泉」的美德。父親從來不記別人對他「不好」,永遠記得別人對他的「好」。他常常提醒和告訴我們兄弟:「誰曾經給我多少幫助!」「誰曾經在何處給我多少鼓勵。」「不要忘記誰!誰!誰!」他是一個「不記前隙永銘恩惠」的人,由是而擴大成為他報恩的行為。且由報小恩而擴大到報大恩的行為。他在民國三十八年所做的「時勢預測」,正是一種報恩的行為,以求穩定人心,堅定士氣。在自立晚報的階段,所做的「書生報國」的行為,亦是一種報恩的行為,以求重建復興基地。父親曾經在他的文章中坦陳過他的三大願望,正說明了他這兩項報恩行為的心態:
「第一、我對政治根本無半點企圖,不過願在反共復國的新聞崗位上,以言論報國,與台灣共安危,與政府共存亡,最低要求不致跳海。
第二、願我有生之年能返回大陸,躬逢回都大典。
第三、願於復國之後重上五嶽華山,終老山林。
更可以從他老人家自民國三十八年全家渡海來台,早晚在教壇上所做的祈禱,祈禱詞中可以體會到。父親的祈禱詞記錄在「天聲人語」中,他曾以一段如下的跋語:「三十八年五月全家渡海來台,因感大陸沉淪,河山變色,默察在此浩劫轉變過程中,吾人務必堅定信心,團結奮鬥,不論有無宗教信仰,均宜長期祈禱,冀精誠以格天心,啟詳和而扶國脈。」
事實上報恩行為在中國傳統中正表徵於「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八德中,父親的報恩行為是兼具宗教家的體念上天好生之德之精神。我很少看到父親落過眼淚,因為,他是一個堅強的勇者,但在我印象中,父親曾為祖母落過「孝」淚,為思念淪落大陸的叔父們垂落過「悌」淚。為大星殞落,先總統逝世落過「忠」淚,為摯友之喪落過「義」淚,尤其為天下蒼年禱告時,曾數度嚎啕地落過悲天憫人之淚,這些均可以證明了父親獨特的氣質。
樂天知命.不阿時尚
我們兄弟在父母雙親的身教、言教、耳提面命、潛移默化、薰陶焙鑄下繼承了父親許多氣質與特性。我們堅持原則、不屈、不撓。我們樂天知命、澹泊恬安。我們急公好義,脾氣急躁!我們勇於責任,信守承諾。我們不善逢迎,不阿時尚?我們許多地方都以繼承父母雙親為傲,惟有悲天憫人的襟懷、危機的敏感、報恩的行為,我們永遠無法追隨雙親的腳步,體會力行。這是我們四兄弟引以為憾者,亦以此而期勉者。
母親,從一個婉柔的主婦,從廚房走進社會,跟父親併肩奮鬥,這段時期,我們才真正地看到母親堅忍不拔、強韌不屈的真面目、真精神。她將克勤克儉持家的精神,轉換到了父親的事業上,從這階段開始,我們再看不到母親不皺眉頭了;我們再聽不到她輕柔的溫語。她是那麼幹練、細密、有計劃、有方法、有步驟,幫助父親處理父親最拙手的經理工作。由于她的精打細算,使得父親可以無後顯之憂,為執著理想而去奮鬥、開創。在那個階段與母親共事的一些自立晚報的舊同仁,從她那裡學習與默化下,現在有許多人卓然獨立、自成格局,每年春節仍不忘本地像她的子女一般地向她拜年請安,以感謝她的指導與帶領。
當儉則儉.克己待人
母親的理財原則是當節儉的時候,一分錢不可浪費,當使用的時候,一分錢不可節儉,尤應當「有時常思無時」。因而,母親克己待人的持家原則,成為我們弟兄們立業的榜樣。到今天,我們弟兄有一個習慣是承受自母親的美德,一張廢紙、舊信封,我們都會將廢物的價值,利用到、發揮到它最高的功能。達弟尤能繼承母親的美德,他那種事必躬親、克己待人處處都可以看到母親的影子。
母親儘管精打細算,但她從不去侵犯與損害他人的權益,對等地她也不肯放棄她自己應該享受的權益,例如:雙親住在美滿大廈時,上下電梯時,我們都說:「走兩步嘛!」她卻說「這是我的權利,我又何必放棄呢?」
惜福知足.代代傳承
母親的優點、長處,正彌補了父親的缺點與短處。有時候,我們看到她滿房間的陳箱舊櫥、殘缺用具,我們會說:「這是舊農業社會的觀念和作風。」有時候我們看到她穿著綴滿補丁的舊衣服,而將新為她添置的衣物,珍藏在衣櫥裡,我們會說:「媽何必呢?」她總會說:「這是惜福。」聽來讓我們警惕,又讓我們辛酸。,因為,我們青年時期的艱辛歷程,是在她這份惜福中渡過來的。祇有我們弟兄才會真實地體會到這「惜福」兩個字的份量。
我們青年時期的母親,真正是久經風雪嶺頭孤傲的寒梅。
當我們成熟時,我們益發能夠從母親的言行中,發現傳統中國婦女的精神與德行。她是家庭的中心柱石,她是子孫的守護神,她是父親的神仙眷侶,她是中國傳統的傳燈人。
母親,她永遠在心底排列的順位,父親第一,兒子第二,媳婦第三。她自己則永遠排列在最後的一位。她從來不把自己的得失榮辱放在心上。但她以父親的喜怒哀樂,為她的喜怒哀樂,兒子的榮譽成就為驕傲。她永遠是李氏家族中最後一個歡笑者。西哲有句諺語:「最後歡笑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然則母親的歡笑中有多少辛酸與悲愴。
母親,我們永遠記得你的一句話:「不要氣,祗要記!」我們永遠記得你不皺眉豁達的青春美麗。我們永遠記得「常把有時當無時」的教訓。更記得「惜福」為李氏子孫留下美好的典範。
記得民國六十二年五月的母親節,母親膺選台北市模範母親,獲得「母教之光」的匾額時,母親會經笑著對父親說:「我可以無愧對於李氏的祖宗了!」這句話中有多少母親的眼淚,祇有父親知道,我們四個兄弟知道。今後,將成為耕樂堂子子孫孫永遠傳承的一句話。
第四部份:俎豆馨香
孝道價值.千古不移
詩經上有句話:「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曾子也一再地指出:「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以孝道維繫不墜,同時也是建立社會秩序與發揚倫理道德的最重要基石,孝道的意義,在本質無所謂現代與傳統,儘管社會結構有了急遽的變遷,傳統的農業社會沒落,都市人口爆炸,工商業發達,小家庭制度繼而興起,人際關係日趨複雜,乃至西方文化不斷地衝擊。但中國文化的孝道似乎已成為一種價值觀念與思想,在復興基地的台灣再起激盪。
有人主張,應將孝道區分為「孝道」、「孝行」。孝道指為孝思、孝意、孝念、孝忱,是指子女善待父母的一種意願,而「孝行」則是子女表達孝意的行動,也是孝道實踐的方式。但,孝道的價值是千古不移的,是人與人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種感情,而孝行則隨時代而有所不同。
孝親尊親.萬世永昌
我則認為:孝道首先應自「愛護自己」始,正是孝經中開宗明義就指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愛護自己當以自尊、自律、自強、自立為基礎。進而才能做到「使父母無憂」。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使父母無憂」的一種條件,最重要的還在於曾子所說的:「不辱其身,以憂其親。」因為孝經中以「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為孝行的順序。任何使父母感到恥辱,使祖宗蒙羞,實在是有違「孝道」。因之,凡是不能自尊、自律、自強、自立,就不能愛護自己,必然使父母憂慮,使父母蒙羞。在今之世,這個工商業社會,同樣是社會敗類,是人類和平的破壞者。
願以慶雙親鑽石婚暨八十晉四大壽的前夕,以最平易、平淡、平凡的方式與筆觸,述敘「天人甲子」的涵意,兼述父親的哲學體系,再以「代代相承」重點地理性的分析父親的言行。以「勤儉持家」,以感性地記錄與描繪母親的性格及在我們兄弟四人心目中的形象。以此給我耕樂堂李氏子孫,永誌不忘。俎豆馨香,萬世永昌!撰于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時在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