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從「寡過簿議」談「四戒寡過格」及「廿字寡過格」的設計理念

從「寡過簿議」談「四戒寡過格」及「廿字寡過格」的設計理念

/劉文星

 

 

  翻開《天帝教同奮初皈必讀》一書,可以清楚了解,本教同奮日常四門基本功課分別是「奉行教則」、「祈禱誦誥」、「反省懺悔」與「填記奮鬥卡」。[1]若同奮本身參加正宗靜坐班的訓練,則其日常基本功課,又須加上「靜坐」一項。在以上五門功課中,「祈禱誦誥」、「填記奮鬥卡」和「靜坐」三項較為具體,而「奉行教則」與「反省懺悔」兩項則顯得比較抽象。何以如此?這是因為「奉行教則」和「反省懺悔」不僅缺乏入門方法,同時也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在此情況下,同奮只能基於主觀認知來實行,否則便是敷衍了事或乾脆不做。長此以往,就算同奮勤做「祈禱誦誥」、「填記奮鬥卡」和「靜坐」三門功課,也未必對心性修養的提升有幫助,這主要是由於他們不懂得藉由「奉行教則」與「反省懺悔」匡正自身心術的原故。申言之,若同奮在接觸本教時,不甚明白這兩門功課的重要性,將來當上高級教職、甚至神職人員後,又何以以德服眾、領導群倫呢?倘若這個問題現今不加重視,對本教未來的發展而言,實為一嚴重的隱憂。

  筆者認為,當前教內的種種問題,幾乎都是同奮心態偏差造成的。而同奮所以會如此,與奮鬥卡在形式內容上的特殊性不無關連。所以,下文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是在奮鬥卡的由來及其特色,與補救奮鬥卡的缺失方面。

 

 

一、寡過簿議與袁了凡功過格

 

  不過,在探討這兩個問題前,得先從本教前賢蕭光明同奮所撰〈寡過簿議〉一文說起。他在上呈給 師尊的這篇報告中,針對袁了凡功過簿的流弊,做了確切的分析。他說: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求寡過而已,故有過勿憚改:今有過,今後改;明有過,明後改;後有過,再後改。過來不斷,凡夫本色,毋用自卑。但如不改不斷之過,愈積愈厚,愈難改其過。再如不改不斷之過,愈積愈大,大過乃成,此時再有懺悔之意,為時已晚。蓋大過已鑄之惡因一旦形成,其不自食其惡果者,未之有也,可不懼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寡過之旨,在求無過。蓋過寡則易改,易改則信心增而志氣固,欲求無過,易猶反掌。故凡人能登聖域,以實現「聖凡平等」之境者,其以寡過為實行之本歟!

袁了凡修身,參考「功過簿」,其意境至美,然能否合於「至真」與「至善」之境,有待商榷,今試釋之:

 其一,「功」果能抵「過」乎?未盡然也,性質相同之功,可以抵價相同之過,毋待例述,然性質不相同之功,則未必能抵價不同之過。茲以賭與色為例:某人「賭」、「色」兼好,今賭性已改,並嫉賭如仇,輒主動檢舉聚賭,為社會立功不小,但好色如故,其好色所積之惡,不能為除賭之功所抵價也明矣。故「功能抵過」之說,不得謂之為「至真」之理。

   其二,人欲無窮,犯過亦廣,徒事爭功,誤以功能抵過者,不思改過於先,一意爭功為尚,此世之慈善家多徒擁虛名者,爭功之心使然也。尤以修道之人,以卻欲為本,爭功適足以長欲,而違「無諍」之旨。凡此不清靜與不無為之法,焉能修成正道?則「功過簿」之設想,有失「至善」之意也明矣。

    尤有進者,「功過簿」之欠真失善,尚有難言之隱。所謂難言者,有「輜銖較量」心也,人心一落入「算盤」中,猶入萬丈深淵,難以超拔。袁了凡功過簿,誠能一反宿命論,然福德限於「祿、命」之有形質,其他若何,未得而知。

    今以「寡過簿」取代「功過簿」,義理有三:

   其一,由寡過以晉無過,理實行易,前已提及。

   其二,夫「滿招損,謙受益」,滿之一字,形成今日浩劫,故寡過真諦,在於謙冲為懷,量力而行,樸實沉毅,步步為營,無眼高手低之弊,更無好大喜功之想。

   其三,「寡過」之心,容或有弊。蓋除惡未盡,此星星之過,將擴大成燎原之勢。對此弊害,不必多慮。蓋凡夫過錯不斷,能寡過已屬難能。如能寡其過,則「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人皆得而見之」,又「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故能寡過者,極易「鮮過」而臻於「無過」。復次,或因寡過,如屢改不悛,既有「警」糾於先,復有「法」繩之於後,其造成之問題,易於防範處理。故由寡過觀念偏差所形成之弊害,不必多慮,其理如此。

    如以寡過簿取代功過簿,更合於修道之宗旨。今以「廿字真言」作為「犯過」記載之準則,列為修身反省之「本位」;以合於忠為本位,不合於忠為過;以合於恕為本位,不合於恕為過。在功不言功,而以「本位」名之。如人子之道在於孝,盡孝為本份,豈可言功?如友朋之道在於信義,盡其信義為本份,豈可以功視之?此所以刑名責實,以盡「廿字真言」之人道本位。蓋「廿字真言」為天地一元之理、流行之氣,懸於太空而無形,附於人身而莫外,使人修身知其根本,勿逐功利,以免有傷人道而大害天心也。故作「寡過簿議」如上。

 

弟子

  (蕭)光明謹呈 九月二日晨[2]

 

  按上文未註出撰寫年份,但就內容推測,此文不僅當成於本教復興初期,且應在「奮鬥卡」設計出來以前。按 師尊於民國七十一年五月宣布本教日常修持的四門基本功課,[3]故引文所謂「九月二日」者,當以民國七十年較為可能。何以見得?這是因為七十年八月一日, 師尊以帝教始字第一號最速件,向內政部申請准許公開活動。[4]故 師尊於此時認真思考制定四門功課,較有充分動機。倘若在六十九年或六十八年間,因本教尚未正式於人間復興之故,[5] 師尊大概比較不會去設想這個問題。此外,依引文說法, 師尊似原有意以袁了凡功過簿作為同奮日常修持的基本項目,但光明同奮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功過簿之弊主要有三:其一,功與過未必能相抵;其二,爭功適足以長欲;其三,容易啟人「輜銖必較」之心。關於這三點看法,吾人必須從「了凡先生功過格」的相關資料來看。以下為筆者所見了凡功過格之最早形式:

 

 

 

 

 

 

 

 

 

  按上面的表格,收入《功過格分類彙編》中,據信此書為袁了凡所著。[6]依上表來看,日常修證共有「敦倫格」、「修身格」、「勸化格」和「救濟格」四大項,每大項中又有七或二個小項。此格每日填寫,不僅結算每月功過,同時亦要累計前月功過。此外,關於各個功過項目之內容與輕重,在《功過格分類彙編》中亦有詳述,[7]輕則一功一過、十功十過,重則千百功千百過、無量功無量過,諸功諸過大體呈現等差化的狀況。至於上文所述光明同奮的三個見解,則須進一步說明。以「功過未必相抵」之論而言,《功過格分類彙編》的重刊序言說:「以功折過,亦有不可折者。如致一人死,豈作萬錢功德便可贖乎?當以理衡之。」[8]足見前人早有功過未必相抵之論。不過,光明同奮所謂「爭功適足以長欲」及「容易啟人輜銖必較之心」的觀點,倒頗發人深省。就前者而言,光明同奮以修道人本應以卻欲為本,若一意爭功為尚,不思先改己過,如此不清靜不無為,豈能成就正道?就後者而言,功過格以「計數」方式倡言某事功過,其初衷本欲強化道德觀念及其價值,不意竟成為助長欲望的工具。此種欲望雖不是惡,但其出發點畢竟還是為了實現某種私欲。在此前提下,實踐者自易斤斤於其日常力行德目,以求儘早達成其目的。這與商販之輜銖較量幾近無異,無怪光明同奮謂功過格「失真欠善」。

  要說明的是,「功過格」在袁了凡之前就已存在,現存最早的功過格,為〈太微仙君功過格〉,[9]其所載之功過事項,早已如《功過格分類彙編》般,以計數方式強調功過輕重。[10]此一以數字大小標示功過項目的「表格」,反映出昔日社會對道德觀念的重視,存在著一種等差化的現象,以及期待道德具體化的用心。不容否認,此種行善表格所列舉的功過事項相當世俗化,是以多能為社會所接受,而在使用的時候,也極具方便性。然而,由於善行與惡行都能用「計數」方式表達,使得功過格本身也帶有功利主義色彩,易使人心落入「算盤」之中,難以超拔。光明同奮不贊成以了凡功過簿作為同奮日常修證功課,實基於此因。也或許為了這個緣故, 師尊就放棄以功過簿作為全教同奮的修證工具了。不過,他並未因此接納光明同奮「寡過簿」的建議,而是請前期同奮設計一個能夠突顯本教特色、適合本教同奮使用的行善表格,奮鬥卡就在這個背景下問世了。

 

 

二、奮鬥卡的出現及其優缺點

 

  從本教復興之初所公佈的「帝教奮鬥考核標準」表,[11]可看出設計奮鬥卡的原始構想。茲列該表如下:

 

甲、奮鬥原則

犧牲奉獻。

乙、精  神

一、尊師重道。二、忠誠不二。三、在功不居。四、堅苦卓絶。

丙、考核方法

項         目

 一、出  心

1.貢獻智慧。

2.研究教義。

3.為天下蒼生祈禱虔誦皇誥、寶誥。

4.策劃道務。

5.其他。

二、出  力

1.執侍教壇。

2.教內義務奉獻。

3.宣傳廿字。

4.闡揚教義。

5.化度緣人。

6.精神治療。

7.引進善緣。

8.社會服務。

9.編印經書。

10.其他。

三、出  錢

1.毁家變產。

2.典貸捐獻。

3.量力樂捐。

4.勸募供獻。

5.捐印經書等。

6.其他。

四、心力貢獻

1.貢獻天人親和技術。

2.侍光、侍筆、侍準。

3.其他。

丁、考核辦法

1.每月各自填登奮鬥紀錄(詳如附卡)。

2.每月第二星期日前送達道務中心。

3.由各期推選之委員組織考核初審委員會評估,每半年彙總乙次呈導師核定後上表。

 

  按上表之製成年代,原件並未註明。惟據《天帝教復興簡史》所載,民國七十一年五月, 師尊正式宣布本教日常修持的四門基本功課。所以,「帝教奮鬥考核標準」表的製成時間必在公布此一修證法門前夕。[12]至於表中所謂「附卡」者,或因筆者檢索時的疏忽,或本即未附於原件中,竟無法確知其實際形式及內容。然據家父珍藏多年的先期奮鬥卡來看,可確定其形式內容與上表所謂「附卡」最為接近。何以見得?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上表所說的「奮鬥原則」與「精神」五項,在奮鬥卡的「奮鬥精神」欄列入四項,[13]分別是「尊師重道」、「忠誠不二」、「犧牲奉獻」和「在功不居」。

 第二,上表所列「考核方法」,即「出心」、「出力」、「出錢」與「心力貢獻」四項廿四目,在奮鬥卡中的「奮鬥原則」欄中,悉數為「培養正氣」、「拯救蒼生」、「宏揚帝教」、「修養身心」、「服務工作」與「其他奮鬥」六項卅六目所概括。如上表「出心」項所說的「貢獻智慧」,即列在奮鬥卡「宏揚帝教」項之第十四目中,「研究教義」列於「宏揚帝教」項之第十二目中,「為天下蒼生祈禱虔誦皇誥、寶誥」分列在「拯救蒼生」項之第七、第八、第九三目中,「策劃道務」列於「宏揚帝教」項之第十六目中。次如上表「出力」項所說的「執侍教壇」與「教內義務服務」,列入奮鬥卡「服務工作」項之第卅目中,「宣傳廿字」列於「宏揚帝教」項之第十三目中,「闡揚教義」列於「宏揚帝教」項之第十二目中,「化度緣人」和「引進善緣」列於「拯救蒼生」項之第十目中,「精神治療」列於「服務工作」項之第卅一目中,「社會服務」則應與「服務工作」項之第卅三、卅四、卅五三目有關,「編印經書」則列入「宏揚帝教」項的十五目中。又如上表「出錢」項所說的「毀家變產」,即列入「宏揚帝教」項的十八目中,「典貸捐獻」列在「宏揚帝教」項的十九目中,「量力樂捐」列於「宏揚帝教」項的十七目中,「勸募貢獻」列入「宏揚帝教」項的廿目中,「捐印經書」則列在「宏揚帝教」項的十五目中。至於上表「心力貢獻」項的兩目當然列入奮鬥卡的「其他奮鬥」原則裡,亦即第卅六目中。

 第三,在家父珍藏的先期奮鬥卡中,已駐明始院、花蓮辦事處、日本事務所、主院、天真堂、天心堂、天然堂、高雄市掌院、天極行宮的地址與連絡電話。

  如對照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一日出刊的《天帝教教訊》第八版所列出的本教各地接洽處地址和電話,[14]可保守判斷這張奮鬥卡最遲應在七十二年十二月以前就已流通。此外,據七十三年十一月第十二期《教訊》的記載,高雄市掌院在是年十月三日由澄清路舊址遷至博愛路新址開光。[15]從先期奮鬥卡所登記的高雄市掌院地址為澄清路這點來看,則可確定此卡的印行年份當不晚於七十三年九月。

 第四,儘管這張奮鬥卡的形式內容與上表的「附卡」如此接近,且印行年份距 師尊宣布四門基本功課的時間不算太久,為何不能肯定此奮鬥卡與「附卡」完全相同呢?這主要是因為奮鬥卡第卅四目為「紅心字會服務」的原故。按本教復興之初,紅心字會尚未成立。據 師尊於七十二年九月十日寫給其長孫李光光同奮的信中所透露的即將恢復紅心字會的消息可知,[16]當七十一年五月以後四門功課正式於全教推行之時,根本未有紅心字會的存在,故那時的奮鬥卡中,必然沒有「紅心字會服務」一目。因此,這張先期奮鬥卡只能說在形式內容上非常近似於上表的「附卡」,而不能說與「附卡」完全相同。

 

  根據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先期奮鬥卡的設計,其實是根據「帝教奮鬥考核標準」表而來。換言之,從此表的規劃到奮鬥卡的製作,都是本教先進群策群力的心血結晶。此後,奮鬥卡在內容與形式上大約經過了三次變革。其中,第一次的變化只是增加奮鬥項目而已,由原本的卅六目增為四十四目,[17]至於「奮鬥精神」與「奮鬥原則」則維持不變。但在第二次的變化方面,則完全捨棄先期奮鬥卡之六大「奮鬥精神」與六大「奮鬥原則」,而將奮鬥項目析分為「重點項目」、「個人修持」與「宏教服務」三大類共十五目。到了第三次,亦即在最近一次的變化中,又全盤打破分類原則,僅列出奮鬥參考項目十二目。並且,這些項目大部分都經過改寫,[18]只有「參加會禱會坐」、「研讀教義經典」與「熱心教內服務」三目與前次舊卡同。由此觀之,奮鬥卡在形式內容上的變革,大體是朝著由繁而簡的方向進行改良,而主要的修持項目,如祈禱、誦誥、靜坐、反省懺悔、力行教則等等,並未因奮鬥卡的多次改變而汰除,這意味著本教的修持特色,已藉著奮鬥卡充分彰顯出來了。

 

上為先期奮鬥卡的形式內容(單面)

上為經過第一變革後的奮鬥卡(正反面)

上為經過第二次變革後的奮鬥卡(單面)

上為經過第三次變革後的奮鬥卡(正反面)

 

從前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本教奮鬥卡與了凡功過格的最大不同處有二:(一)奮鬥卡提示同奮日常奮鬥項目,所突顯的乃是「培功立德」的觀念,對於如何避免犯過,奮鬥卡提到的很少,頂多教人「反省懺悔」、「實踐人生守則」、「去私慾存天理」及「清淨身心口業」而已。[19]功過格則「功德」與「過犯」並列,這自能提醒實踐者培功立德之餘,不忘改過罪愆,反省懺悔之際,亦不忘貢獻社會。(二)奮鬥卡對奮鬥項目完全沒有任何「計數」,使同奮不至於斤斤計較功過。此外,奮鬥卡將力行項目悉數列於一卡,同奮按日登記、每月一張,攜帶收藏非常方便,適宜用於當今工商業社會。功過格對「功德」和「過犯」項目,以數字大小強調彼等輕重,頗能彰顯社會道德及其價值,然其缺失正在於易使人心落入「算盤」之中,使善行變得名不符實。此外,功過格之「功」、「過」項目既多,其登錄方式又必書及纖毫,[20]較不適用於變遷迅速的今日社會。

  不過,話說回來,儘管本教發行的奮鬥卡具備「簡便」的優點,然其缺點實亦「失之過簡」。申言之,不論是早期羅列奮鬥項目多達四十四目的奮鬥卡,還是目前只有十二目的奮鬥卡,對於每日力行事項咸採正面表列的方式,對於同奮可能會犯什麼過錯,則隻字未提。不知是否因為這個原故,同奮對戒律、「奉行教則」、「反省懺悔」的重視程度,似乎遠遠不及於祈禱誦誥與打坐唸經等功德項目,反而容易掉進光明同奮所說的「爭功適足以長欲」的陷阱中而不自覺。因此,本教的奮鬥卡在設計方面,恐怕也免不了「失真欠善」的缺點。

  那麼,吾人應如何進行補救呢?個人以為,填寫奮鬥卡這項制度在本教已行之有年,且同奮也早已習於以此作為日常修證法門,故自無廢止的必要。再者,雖然奮鬥卡在形式內容上有其瑕疵,但畢竟瑕不掩瑜,故也不須重新設計。因為,如果一切以「簡單」與「方便」作為考量的話,無論再怎麼設計,問題也還是存在。因此,我們應將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同奮「奉行教則」及「反省懺悔」上,而非廢止或重新設計奮鬥卡。在此前提下,我們可以師法光明同奮之意,依據本教的教則與規戒,另行設計並推廣省懺表格,作為有心精進同奮的修證階梯,如此自可彌補奮鬥卡功能的不足。

 

 

三、「四戒寡過格」及「廿字寡過格」的設計理念

 

  接著,大家一定會問,此種省懺表格的設計依據何在?在探討這個課題前,我們應先討論「奉行教則」、「反省懺悔」與「祈禱誦誥」、「靜坐修煉」間的關係。

每位同奮在皈師的時候,一定都聽過主持儀式的開導師講過這樣的話:

 

    本人今天引導各位進入帝教大門,站在教壇舉行初皈皈師儀式,首先要

求各位反省檢討過去,對國家有沒有不忠,對父母有沒有不孝,為人處世有

沒有違反良心的地方,再來懇求賜予懺悔改過機會,才可重還清白之身,名登天榜,一面要從今天起,先盡人道,進修奮鬥初乘,以及『人生戒』、『奮鬥戒』各項規定,並照在廿字真言中所認定的兩個字,切切實實去做,同時每天早晚要反省檢討,做人做事有無過錯,有無違反教則規戒,有則懺悔痛改,無則加勉,大家如能天天反省懺悔養成習慣,正氣自然凝聚起來,發揮力量,暴戾陰霾之氣自可消化,小則邪魔鬼怪見而遠避,可以保全家平安,大則可望早日達成本教的時代使命。[21]

 

  可見,實踐教則規戒關係著同奮修證成敗。換言之,「正氣是否能夠凝聚」、「邪魔鬼怪是否遠避」及「本教時代使命是否達成」,在在都與心性修為有關。

也因此,在四門(或五門)基本功課中,自當以奉行教則與反省懺悔最重要。既然如此,何以當今同奮對這兩門功課的重視度反不如祈禱誦誥與靜坐呢?這自與本教的時代使命脫不了干係。以誦誥為例,早在六十八年十二月,本教尚未重來人間之際, 師尊便已於率正宗靜坐班第一、二期學員卅餘人上光殿日夜祈禱誦誥,哀求 上帝化延因蘇俄入侵阿富汗可能一觸即發的核子戰爭。[22]此後,從七十三年至八十三年間, 師尊至少發起了九次的法會或緊急誦誥運動,祈求國泰民安、化延核戰毀滅浩劫及兩岸早日和平統一。[23]所以,誦誥就成了本教最具特色的修持項目之一。又以靜坐為例,當初之所以也得到高度重視,實亦與 師尊預見本地球將爆發全面核戰有關。由於他不忍玉石俱焚,故而自六十八年四月起

,開始舉辦正宗靜坐。[24]他認為,靜坐有多種層次之分,如以地上空氣吐納運功的話,核戰發生時的輻射塵,對性靈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惟有找到真正的明師(請領法旨的使者),才能接引 上帝的靈陽真炁下來,使打坐者慢慢對核戰產生「免疫」效果。[25]不過,實踐此種修持方法,必須要有大無畏的精神,將自己奉獻給 上帝,以完成挽救三期末劫(第三次世界大戰,亦即核戰毀滅浩劫)的時代使命為目的,才能究竟圓滿。[26]因此,靜坐也成了最受重視的修持功課。

然而,撇開救劫的使命不說,祈禱誦誥與靜坐修煉之所以吸引人,其實也是因為這兩個法門能為同奮帶來實質益處的原故。拿前者來說, 師尊就曾說過,誦唸皇誥、寶誥是一種天人交感的充電法,比起打坐,沒有遜色。[27]而清虛宮弘法院教師也說:「凡是靜坐無法靜心者,須先唸皇誥;凡是業重體弱者,亦須以皇誥加靈;身體有隱疾,氣運低頹者,則皇誥可以轉運;凡是生意不順、家中不安、心中惶恐者,皇誥、寶誥皆能遠禍。」[28]就後者而言,師尊也說過,想學靜坐的人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是為了健康長壽。[29]又說,凡靜坐能持續不間斷者,下乘能卻病延年,中乘能返老還童,上乘則可超凡入聖。[30]由於祈禱誦誥與靜坐修煉能令同奮「身心調和」、「心想事成」,難怪同奮對這兩種功課會投以較多而長期的關注。相較之下,力行教則和反省懺悔兩項功課,則受到相當程度的漠視。

不過,話說回來,對祈禱誦誥與靜坐修煉力行不輟的同奮,是否都對 上帝、對本教滿懷信心呢?他們一定都是本教的忠貞信徒嗎?這真是個敏感的問題。然而,就我們的親自聞見,昔日的意氣風發、受人尊崇者,已有幾位陸續離開了本教,或是自立門戶。還有若干同奮,過去非常「奮鬥」,誦誥成績總在全教院前幾名,打坐也坐得很勤快,甚至還參加了高教師資的培訓,但最後卻離教而去。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難道祈禱誦誥與靜坐修煉兩項法門,不足以牢固彼等對本教的信心?這必然是由於四門(或五門)功課無法解決其所遭遇的人生問題的原故。深入來看,其實正是力行教則和反省懺悔沒有做好的原故。換句話說,祈禱誦誥、靜坐修煉與力行教則、反省懺悔本即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甚至更應該說力行教則、反省懺悔才是祈禱誦誥、靜坐修煉的根本,但長期以來過度強調誦誥靜坐重要性的結果,導致同奮厚此薄彼,而不以教則省懺為重,無怪乎遇到挫折時容易怨天尤人,要不就是人際上缺乏和諧,……種種問題,都是同奮心性沒有提升造成的。此一問題若不設法解決,其後果將如「一面造房子,一面拆房子」般嚴重。

  職是之故,挽救當今本教危機的最好辦法就是設計並推廣省懺表格,且這種表格應當依據「天帝四戒」與「廿字真言」兩大原則來製作。[31]如此一來,庶幾

可望矯治同奮過於輕忽教則省懺的毛病,使其知恥知畏知病,進而達到日省月惕的效果。以下即為個人根據規戒和教則所設計的省懺表格。

 

四 戒 寡 過 格

人生戒

奮鬥戒

平等戒

大同戒

項目

1-1

1-2

1-3

1-4

1-5

1-6

2-1

 

2-2

 

2-3

 

2-4

 

2-5

 

2-6

 

3-1

 

3-2

 

3-3

 

3-4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天 帝 四 戒

一、人生戒

1.戒傷天害理2.戒離經叛道3.戒紊亂綱常4.戒妄結怨緣5.戒聚斂財物6.戒意存邪念

二、奮鬥戒

1.戒自欺欺人2.戒不守本分3.戒貪嗔好色4.戒逞勇爭鬪5.戒高傲稱強6.戒放蕩形骸

三、平等戒

1.戒逞強暴而妨自由2.戒踰道範而肆妄為3.戒存計較而亂是非4.戒自高大而傷賢能

四、大同戒

1.戒瀆先聖而辱道風2.戒違教令而犯規乘3.戒弄機心而傷人和4.戒立門戶而妄排斥

5.戒擅方圓而毀規矩6.戒逞私心而害大公7.戒事侵略而碍和平8.戒悖自然而失和諧

 

 

 


廿 字 寡 過 格

違背德目

主要特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說明:

奸詐是謂不忠,怨恨是謂不恕,貪污是謂不廉,昏聵是謂不明,苛刻是謂不德,邪佞是謂不正,利誘是謂不義,欺騙是謂不信,報復是謂不忍,自私是謂不公,偏狹是謂不博,仵逆是謂不孝,冷漠是謂不仁,殘忍是謂不慈,執迷是謂不覺,屈移是謂不節,奢華是謂不儉,虛偽是謂不真,侮慢是謂不禮,高傲是謂不和。

 

 

違逆廿字總目:

不忠門

不恕門

不廉門

1.我不忠於國。

2.我不忠於家。

3.我沒有忠於職守。

1我不能將心比心,寬恕他人過失。

2.我不願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3.我容易原諒自己,卻很難原諒別人。

1.我見錢眼開,貪求非份之財。

2.我揮霍無度,生活奢華。

3.我利用職務之便,假公濟私,公報私仇。

不明門

不德門

不正門

1.我性喜飲酒,沒有節度。

2.我漁獵美色,大搞外遇。

3.我很富有,卻吝嗇施於公益。

4.我性情浮躁,容易生氣

1.我不能奉行眾善。

2.我刻薄吝嗇,心眼很小。

1.我無法管束好自己,愛看腥羶美色,喜歡議論是非、散布謠言,又好打聽八卦小道消息,且舉手投足,放蕩不羈。

2.我身為主管,不知體恤下屬;身為僚屬,不懂尊重上級;身為人子,對父母不能盡孝;為人父母,對子女缺乏關愛;與親友往來,沒有講究誠信。

3.我的情緒容易起伏,常有憤怒、恐懼、擔憂等情形。

不義門

不信門

不忍門

1.我不能為所當為,克盡本分。

2.我不能量力拯人危難,廣行方便。

3.我不能見義勇為,心生猶豫。

4.我身為主管,卻包庇下屬,徇私枉法。

5.我身為軍警,不能保國衛民,反而為虎作倀。

1.我言而無信,違背承諾。

2.我逢迎拍馬,言語虛偽。

3.我表面誠信,內懷奸巧。

 

 

1.我性情暴躁,難以容忍別人的批評及羞辱。因此,我懷著報復心理,輕則口出惡言,重則拳腳相向。

不公門

不博門

不孝門

1.我貪圖富貴功名,包庇利益集團。

2.我貪圖聲色貨利,不顧家人生活。

3.我為達目的,不擇一切手段。

4.我利用職權之便,將公財據為己有。

5.我利用特權,枉顧公家規範。

6.我對事成見太深,無法包容異己。

1.我只能獨善其身,不能推己及人。

2.我心胸狹隘,不能慈悲為懷。

1.我不能感念父母生養教誨之恩。

2.我不能關心父母飢渴寒暑起居疾病之事。

3.我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愛好錢財,偏袒妻子,縱情聲色,逞勇鬥狠,讓父母擔憂。

4.父母言語態度令我不快,我就反唇相譏,甚或怒目反拳。

5.我違背廿字諸德,令父母蒙羞。

不仁門

不慈門

1.我凡事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死活。

2.我為了滿足嗜慾,不惜虐殺殘害生靈。

3.我見他人有難,雖心生同情,卻不能伸出援手。

4.我聞道心喜,卻不能恆久力行。

5.我只能獨善其身,不能推己及人。

1.我為了滿足嗜慾,不惜虐殺殘害生靈。

2.我見他人有難,不僅沒有同情心,反而幸災樂禍。

3.我有權有勢,卻不能博施濟眾,利物濟人。

 

不覺門

不節門

1.我爭名逐利,奔走醉夢之場。

2.我放縱情慾,感染不良嗜好。

3.我找不到存在的意義,因而自暴自棄,甚至想一死了之。

4.我心深陷貪嗔癡愛之中,無法自拔。

1我對自身言行,不能善加規範。

2.我身為下屬,不能盡忠到底;身為人子不能盡孝到底;為人夫妻,不能貞一到底;為人友朋,不能盡義到底。

3.我遭遇困難,容易心生退縮。

4.我見利思遷,不能堅守信念。

5.我身為公職人員,卻知法犯法。

不儉門

不真門

1.我欲壑難填,不能清心寡慾。

2.我有錢有勢,窮奢極欲。

3.我貪財競名,欺罔驕佞。

4.我好聽美聲,好視美色,喜歡講話,容易衝動。

5.我用腦過度,殫精竭慮。

6.我縱慾過度,房事不節。

1.我不能認真幹事,心懷懈怠。

2.我言行狡飾,自欺欺人。

3.我待人虛偽,圖以詐騙佔人便宜。

4.我迷戀聲色貨利、功名富貴,不識本我清靜之本來面目。

5.我太在意窮通得喪、是非利害、吉凶禍福、生死榮辱諸相,不能了悟緣起緣滅、境隨心生的道理。

不禮門

不和門

1.我對父母不知謹敬,對兄弟不知謙讓,對朋友不懂

交際。

2.我於婚喪喜慶場合,不知入境隨俗,謹守禮儀。

3.我在職場之中,喜歡自作主張,甚至以下犯上。

4.我待賓客失之怠慢,待僮僕氣指頤使,閒居獨坐,

不講儀態,待人接物,玩世不恭。

5.我於配偶之外,對待異性親友,打情罵俏,相互授

受。

6.我在公共場合或異性親友前,衣著過於暴露隨便。

1.我待人接物,講求突顯自己,不知以和為貴。

2.我身處五塵濁世,同流合污,隨波逐流。

3.我人云亦云,隨身附和,不察可否,不辨是非。

4.我明於責人,卻不能反躬自省,自知過犯。

5.我不能奉行廿字諸德,不能正己化人。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私心私慾,未必會隨著他信仰宗教而改變。有的時候,信教只是滿足他自身欲望的一種手段。如果說,一個信教的人缺乏更正大光明的信仰動機,那他和一般不信教的人又有什麼兩樣呢?如果說,一個信了宗教的人不能改變舊日的陳腐習氣,那他又何必來信仰呢? 師尊說:「當今之世,人慾橫流,有正大光明利人利己的慾望,又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慾望。如果因為不能滿足個人的享受,一己的壯志雄心,便不擇手段而侵犯他人的利益,剝奪他人的自由,小則影響社會公共秩序,大則防礙國際安全和平。這些起心動念就是人類罪惡世界戰爭的禍亂根源。」[32]身為天帝救劫使者的我們

,對此難到沒有任何警覺嗎?如果說,同奮在信仰之後,心性上依然受到黑暗面的宰制,而不思克制轉化昇華,其結果適足以造成當前教內的種種紛爭。有鑒於此,「四字寡過格」與「廿字寡過格」在設計上,才針對同奮心性問題作出負面表列。尤其,「廿字寡過格」所列出的「違逆廿字總目」,都是根據《人生指南》加以發揮,[33]大凡常人容易有的劣根性或不良行為,這張省懺表格幾乎都提到了。這對有心提升心性卻嫌寫修持日記麻煩的同奮,提供了簡明的提示及操作方式;對高級教職神職人員的言行舉止,應當也有某種程度的規範作用。

 

 

四、小結

 

  要之,天帝教的救劫使者必須內外兼備、表裡一致,既要懂得發心奉獻,也要具備起碼修為;不能一面救劫弘教,一面製造惡業;一面在光殿上祈禱誦誥、靜坐修煉,下了光殿後想著如何滿足私慾、如何算計陷害他人、到處宣揚他人的是非。天帝教同奮尤其要注意私德問題,應當謹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分際,並時刻保持慎獨的戰兢狀態,省察一切起心動念,避免因一念之差所導致的覆水難收的窘境。

  奮鬥卡在形式內容的規劃上,主要在突顯「培功立德」的特色,[34]它雖也強調「教則規戒」及「反省懺悔」的重要,但同奮在實行的時候,卻不太清楚如何入手。也因此,同奮在「奉行教則」與「反省懺悔」方面,在心態上總是馬馬虎虎、可有可無。著眼於此,筆者認為應該製定一個客觀公正的尺度,讓有心精進的同奮能藉此衡量心性上的缺失,使教職神職人員都能知所警惕。「四戒寡過格」與「廿字寡過格」的出現,正是因應本教現實需要而來的。

  此外,必須一提的是,前文雖然談到本教同奮過度重視祈禱誦誥及靜坐修煉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但絕對不是否定這兩項功課的價值。事實上,筆者要說明的是,如果同奮在誦誥與靜坐的時候,不知以教則和省懺作為基礎的話,將徒使誦誥靜坐流於形式,甚至使修證歸於失敗。 師尊說:「修道煉心的功夫乃是將『人心』、『凡心』,煉到什麼都無的『天心』與『道心』」,亦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對聲色貨利動心」的境界。[35]又說:「你若心一動,魔鬼即來攻。」[36]行文至此,同奮當深切明瞭「奉行教則」與「反省懺悔」實為修持成敗的最大關鍵,故在力行四門(或五門)功課時切不可捨本而逐末。

 

 (作者:劉文星(普珍) 天帝教天人研究中心研究員)

 



[1]《天帝教同奮初皈必讀》,(台北:天帝教首席使者辦公室編印,民國七十六年八月),頁四十一至四十三。

[2]此文為極院教史委員會資料室所藏之未刊稿。

[3]吳光衡,《天帝教復興簡史》,(台北:天帝教始院,民國八十一年九月),頁四十九。

[4]吳光衡,《天帝教復興簡史》,頁四十七至四十八。

[5] 據光衡的記載,六十九年十二月廿一日, 天帝頒詔,特准天帝教重來地球,在蓬萊寶島復興,應化人間。見《天帝教復興簡史》,頁四十六。

[6] 此表見袁黃(了凡)輯,《功過格分類彙編》(影印光緒年間儀徵吳氏刊本《有福讀書堂叢刻》),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出版),第六十二冊,頁二五四至五五。

[7]袁黃(了凡)輯,《功過格分類彙編》,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六十二冊,頁二四四至五四。

[8]見〈明袁了凡先生功過格序〉之「功過格例」第二條,該文在《功過格分類彙編》前,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六十二冊,頁二四一。

[9] 此格乃金朝又玄子所撰,卷首序稱於大定辛卯(1171年)夢遊紫府,朝禮太微仙君,受功過之格,夢覺而成書。本書分功過兩類,功格卅六條,分救濟、教典、焚修、用事四門;過律卅九條,分不仁、不善、不義、不軌四門。關於此書的介紹,詳見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八月二刷),頁一三六。至於此功過格的詳細內容,可參見《正統道藏•洞真部•戒律類•雨字號》,第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一九九七年三月初版三刷),頁二八九至九五。

[10]了凡以後,民間又出現了許多種功過格。據包筠雅(Cynthia J. Brokaw)所蒐集到的材料,十七、十八世紀流傳的功過格,至少有《崇修指要》、《匯編功過格》、《匯纂功過格》、《聖功格》、《聖學入門書》等超過十三種。詳見包筠雅著,杜正貞、張林譯,趙世瑜校,《功過格:明清社會的道德秩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九月初版),頁二五九至六O

[11]此表為極院教史委員會資料室所藏之未刊稿,公布時間不詳。

[12]吳光衡,《天帝教復興簡史》,頁四十九。

[13]奮鬥卡中對「奮鬥精神」的定義,除了有「尊師重道」、「忠誠不二」、「犧牲奉獻」和「在功不居」外,另有「大公無我」與「勤儉自強」。

[14] 當時《天帝教教訊》所列出的各地道場的連絡地點與電話,與此張先期奮鬥卡上所列者幾乎一致,唯日本一地稍有不同。按《教訊》所列者為日本國主院地址,奮鬥卡則是日本事務所地址,而事務所的地址於七十二年九月 師尊赴日傳教時就已成立,這在七十二年九月一日出版的《教訊》第一版中有提及,可為佐證。

[15] 見七十三年十一月一日出刊的第十二期《天帝教教訊》第一、六版。

[16] 此信為極院教史委員會所藏,全文收於劉文星(普珍),《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南投:帝教出版社,二00一年十二月),頁三一五。

[17] 例如,先期奮鬥卡在「培養正氣」項只有六目,但在經過第一次的革新後,新奮鬥卡在此項中增加了「教壇朝聖」、「參加會禱會坐」兩目。「拯救蒼生」項方面,先期奮鬥卡與新卡都是四項,但前者將持誦「皇誥」、「寶誥」分為兩目,後者則將持誦「皇誥」、「寶誥」同列一目,並加上「誦念本教經典」一目。「宏揚帝教」項方面,由先前之十一目增為十五目,新增加者有「助印宏教刊物」、「散發本教書刊」及「撰播宏教文稿」。此外,舊卡所謂「參加集會活動」,在新卡中改為「參加宏教活動」;舊卡中提到的「變產捐獻」與「典貸捐獻」,在新卡中則合併成「特別犧牲奉獻」。「修養身心」項方面,由原先的六目增為七目,新增者為「宗哲社務活動」。另外,舊卡中的「每日實行一善」,在新卡中改為「誠心奉行眾善」。「修養身心」項方面,舊卡原只有「其他奮鬥項目」一目,在新卡中則再增加「特殊奮鬥報告」一目。

[18] 例如,舊卡之「祈禱持誦兩誥」、「反省認錯改過」,在新卡中改為「祈禱反省懺悔」、「持誦兩誥救劫」。舊卡所謂「量力安悅奉獻」,在新卡中則稱為「量力施財奉獻」。舊卡所說的「力行教則規戒」,在新卡中稱為「力行人生守則」。舊卡之「煉心養神靜坐」,在新卡中稱為「修持煉心靜坐」。舊卡的「參加親和集會」,在新卡中改為「參加教內活動」。在舊卡中的「家庭親和訪問」、「參與佈道活動」兩目,在新卡中合併為「弘教親和法施」一目。舊卡之「參與善行服務」,在新卡中改為「其他善行服務」。此外,在新卡中又增加「持誦基本經典」一目,此乃舊卡所無者。

[19] 這些字眼主要出現在先期奮鬥卡與經過第一次變革的新卡中,但奮鬥卡在經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變化後,這些觀念已被簡化為「力行教則規戒」、「反省認錯改過」或「祈禱反省懺悔」、「力行人生守則」兩目。

[20] 如袁黃在訓誡兒輩時說:「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硃圈於曆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足見昔日功過格的登錄方式尚不如今日奮鬥卡之簡便。見袁黃原著,黃智海白話註譯,《了凡四訓˙立命之學》(台中:大悲法藏經舍,出版年代不詳),頁五十二至五十四。又據《功過格分類彙編》重刊序的說法,「凡受持(功過格)者,擇一吉日,齋戒告天,焚香發誓,訂一冊子。先書年月,次書日。臨臥查點一日所為,有功則於功下註之,有過則於過下註之。一功記一O,十功記一O,百功記O;一過記,十過記米,百過記 。恕過不可輕忽,間斷月終,會計功過,折算淨餘若干,終年大比,算所餘者為定,焚告竈神。凡記功有疑,甯從其少;記過有疑,甯從其多。此是減罪消愆之法。凡功十五日不倦者,外加十功,以示鼓舞;凡過十五日不改者,外加十過,以示創懲。」見《叢書集成續編》,第六十二冊,頁二四一至四二。

[21] 《天帝教同奮初皈必讀》,頁四十。

[22]吳光衡,《天帝教復興簡史》,頁四十五。

[23] 詳見拙作〈李玉階先生小傳〉,收於《中華民國褒揚令集續編》第六冊,(台北:國史館,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初版),頁七十一至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