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本論之二  本師論

 

 

緣由

    本師世尊何許人也?其思想精華、天命傳承、精神特質為何?天帝教乃本師世尊虔誠哀求而重來人間,教義、典章、組織規模亦為本師世尊一手創立,因此認識本師世尊為認識天帝教的開始。自本師世尊歸證回天後,紊亂法統之事偶有發生,自稱另傳本師世尊訊息者所在多有,吾人應以何種態度視之?吾人希望千百年後的同奮視本師世尊為何?…等等,以上問題都牽涉到本師世尊在無形的定位、有形的定位、精神特質、與同奮間的關係等,故「本師論」目的不在敘述本師世尊之生平歷史,而在系統評論「本師世尊在天帝教信仰中起的作用」,以釐清問題癥結,撥開雲霧癡迷,還本師世尊「秉承剛正不阿真性,風骨凜然,保持清明高潔道心,松柏貞堅」的大宗師面貌。

 

 

本師在有形的定位

    天帝教首任首席使者李玉階先生,學名鼎年,字玉階,道名極初,自號涵靜老人。當其駐世人間時,吾人習慣稱「師尊」、「首席師尊」,當其證道之後,吾人亦稱「本師」、「世尊」、「師尊」註一。故統而言之,全銜可歸之於「本師世尊」,簡稱則悉從習慣(以下從本師)。

本師在人間的身份定位,依其對鄧小平先生的自我介紹來看,包含兩種:一為飽經憂患、窮究天人之學的中國傳統知識份子,一為與世無爭、關懷國家社會的宗教徒。註二前者自有社會定論,不待筆者著墨,後者則須依據天帝教《道統衍流》及《天帝教復興簡史》之記載,分別考察,有:

一、道統第五十四代天德教開導師

二、道統第五十五代天人教教主

三、道統復興第一代天帝教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

    本師於民國十九年皈依天德教,民國二十三年參加山東會館開導師訓練班,百日功圓之後,以天德教開導師身份奉派大陸西北弘教,民國三十二年元月初天德教主蕭昌明宗師證道回天,鑑於道統不可一日中斷,天命隨即轉移,天帝御令本師昇座道統第五十五代天人教主,抗戰勝利後大陸局勢逆轉,本師以天人教主身份渡海來台,由於時機未到,不便公開弘教,迨至民國六十九年,美蘇核戰浩劫一觸即發,本師泣呈天帝,謂人間沒有任何人有德行、沒有任何宗教有能力挽救此一浩劫,懇辭天人教主,哀求無始以來之先天天帝教重來人間,終於精誠感格天心,天帝教於台灣寶島復興,天帝親任教主,派本師為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

    因此,本師在人世間的宗教定位,以天命來看,最終為「天帝教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簡稱「首任首席使者」,以弟子來看,為「本師世尊」或簡稱「本師」、「師尊」、「世尊」。

 

三位一體

    「三位一體」原為基督宗教的專有名詞,原意是在解決聖經裡有關「父、子、聖靈」的爭議,也就是確認「上帝、耶穌、聖靈」三者間的關係,由於基督宗教是獨神論,因此耶穌是否同等於上帝,還是上帝之外另有一神,在信仰實踐上雖無影響,在信仰義理方面卻引起軒然大波,西元三二五年尼西亞會議為這問題舉行了大論戰。註三

    目前基督神學理論普遍的看法,根據周聯華的見解有二:註四

一、不必從事三位一體的思考,而是憑著信心接受「父、子、聖靈」的啟示。

二、為解釋故,可說「父、子、靈合在一起是上帝」、「父是上帝,子是上帝,靈是上帝;上帝彰顯成父,彰顯成子,彰顯成靈。」、「父不等於子,子不等於靈,靈也不等於父。」

    天帝教講「三位一體」,不論在緣起方面、在「三位」的內容、在「一體」的意義上,都與基督宗教不相同。

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天帝詔命派本師為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即賜一封靈原種,其後歷經百日閉關之修煉及長達六年之艱苦奮鬥,於民國七十五年封靈修煉成功證道,蒙天帝賜予「首席督統鐳力前鋒」封號,成為本師第一位鐳炁真身之「身外身」。「身外身」即無形法身,從此與人間本師對應,天上亦有了一位本師。本師在解釋皈師的意義時,曾說過:「『師』既是駐人間首席使者,而與人間對應的尚有一位天上首席使者,所以換句話說,皈師就是皈依天上人間兩位首席使者。」註五民國七十七年本師第二次百日閉關,蒙天帝恩賜另一封靈原種,於民國七十八年初鐳炁真身再度修煉成功,受封為「首席正法文略導師」。

本師修煉兩位鐳炁真身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天帝恩賜封靈原種、本師勤修苦煉外,尚二位聖師祖「一炁分化」的調教之功,當時聖訓指出:「鐳力前鋒乃太虛子聖師祖於無生聖宮極子道院傾力施注鐳炁而形成,其正代表為『武略』雄姿,而文略導師則由玄玄上帝聖師祖於極子道院竭能貫注玄玄一炁而育成,故其具有『文才』英姿,此二者相輔相成,與首席正是三位一體…」註六,等於正式宣告本師「三位一體」圓滿成功,同年立夏日(五月五日)本師親書墨寶:「歸去來兮,三位一體,何時能與宇宙共始終」,掛在鐳力阿清虛妙境之無為居書房內,明確的為「三位一體」正式定案。

民國八十二年五月廿五日,本師於極院正式成立大會上說:「早在一九八八年民國七十七年,本席奉無生聖母懿旨在鐳力阿道場第二度百日閉關,修煉鐳炁真身,百日期滿,復蒙無生聖母頒旨:鐳力阿道場直屬無生聖宮,為無生聖宮、金闕保台方案最高決策中心。『本席』與『天上兩位首席使者:首席督統鐳力前鋒、首席正法文略導師』,三位一體,常駐阿中,結合無形有形力量救劫宏教…以我這一個軀殼塑造金身,留在大同堂,永久三位一體,靈肉奉獻,示顯宇宙大道之真義,達到本席永久奮鬥的心願。」註七

由是可見,天帝教講「三位一體」是指以本師為核心,首席督統鐳力前鋒、首席正法文略導師二位封靈為文才、武略,三位合為一體,又可炁分為三,並不涉及天帝的定位,與基督宗教原意完全不同,反與道教「一炁化三清」之說類似,然亦不完全相同,蓋雖有二位聖師祖之炁化貫注,若無天帝所賜封靈原種亦無由調教起。因此,本師「三位一體」名雖源自基督宗教,炁雖形似傳統道教,實質卻為天帝教獨有內涵,而有全新意義。

 

本師在無形的定位

    所謂無形定位是指兩個問題,一個是歸屬於無形的哪個天界,一個是封號問題。

本師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鐳炁真身證道回天後,首先在清虛宮養靈,於當年巡天節(甲戌年十二月廿五日,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廿五日)前養靈期滿註八,奉無生聖母懿旨及上帝玉旨,進入無生聖宮極子道院修煉特高真大法,歷時三年,已見初步成果,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丁丑年巡天節期間,奉天帝御示嘉勉,再溫養一年,完成特高真修煉大法最後階段註九,民國八十九年二月已卯年巡天節,第二任首席使者維生首席上表懇求天帝御派本師主持帝教總殿,以期天上人間之極院運化暢通。「經教主 上帝核定,首任首席使者受命但不就任,向原任主持先天一炁玄和子學習一年。註十而有本師於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降示:註十一

本席奉御命為帝教總殿實習主持將在天運辛巳年四月初五日(民國九十年)學習期滿,天赦年中之帝教總殿運作仍是由原各先天大老主持實際負責。」「本席亦正持續進修無生聖宮極子道院之初極養成訓練中,靈之修煉也是無止無盡,道海無涯,唯勤是岸,現方完成初極養成之修煉,接受諸位先天大老之道試。」

民國九十年七月十日,太虛子聖師祖轉達天帝御命,昭命本師為帝教總殿主持,宣告三界十方,一體遵行。註十二民國九十一年二月辛巳年巡天節前夕,維生首席以春劫提前啟運,無形當有司職之主宰以總其事,上表陳情,懇請天帝詔命本師為春劫主宰,旋即由過特首相奉詔頒訂註十三,至此,本師於無形定位終告確定,一為帝教總殿主持,一為春劫主宰,在道功修煉方面業已完成無生聖宮極子道院之初極養成。

帝教總殿位於金闕東方,為金闕(鐳炁星)之衛星,任務是全宇宙帝教籌設發展之議事場所。就位置而言屬金闕層級,就功能而言屬金闕之衛星機構,然就權責歸屬而言,卻屬無生聖宮。註十四因為帝教總殿掌管一切發令之權的是無生聖母,掌管一切執行之責的是玄穹高上帝,而本師則為總殿主持,按人間曆算每月十三日須向無生聖母匯報一切道務。由此可見,帝教總殿是介於金闕與無生聖宮的單位。

 

因此本師於無形的歸處,帝教總殿是不二之選擇。原因有三:一、本師於人間駐守之鐳力阿道場三個光殿「清明宮、參機殿、極初殿」,皆直屬無生聖宮,歸證無形後,在無生聖宮有其地位乃合乎天理之事;二、本師曾明白對同奮講:「將來回到帝教總殿,和我一起作宇宙先鋒,大家是不是有這個願力?」註十五;三、帝教總殿下設先天極院,與人間極院相對應,使得本師與歷任首席之關係,更形緊密,非常符合無形應化有形、有形配合無形的宇宙定律。

以上三點原因,本師在民國八十二年五月極院成立大會上的訓話,皆有提及,顯示本師天人一貫的思考,本師為同奮解釋人間極院的意義,進而解釋先天極院、帝教總殿、三位一體、鐳力阿道場與無生聖宮關係、鐳力阿道場與無生聖宮金闕保台方案關係,以及本師肉身在人間的最後歸處與靈體在天上的最後定位。尤其最後一點深具涵義,本師先說明肉身歸處在「鐳力阿道場…鐳力道院大同堂…塑造金身…三位一體」,繼而說明靈體最後歸處:「望我帝教同奮,個個發大願、立大志,道心彌堅,將來也都能回到帝教總殿,以宇宙為家!」註十六詳讀本師此篇訓話,足以明白本師對於自己在天上、人間之歸宿,以及天命一貫的期許與安排。

至於本師昇座春劫主宰,雖有維生首席之陳情懇請,也有冥冥中之天意。本師曾降示聖訓:註十七

「三期末劫分『行、清、平、春、康、同』六劫期,氣運之推移依序而行,春劫為一轉折點,千變萬化,盡在其中。本席深知三期末劫如由春劫逆轉回『行劫』,劫難將更為猛烈,那時人間應劫之傷亡將是千百倍於前一階段之『行劫』,生命的死傷難以計數,生靈慘遭荼毒,慘不忍睹,必須確實無誤,不容一絲一毫差錯地,把握住春劫教化的關鍵,這是 上帝御命本席為『春劫主宰』的重大使命,在此關鍵時刻,欲求力挽狂瀾,必須弘揚天帝真道與天赦之教,導引人類回歸天帝宇宙大道,深植除殘止暴之天赦之教於人心,以應天心人願。」

春劫最重要的使命乃是本師未完成之第三天命,包括了化延核子戰爭危機、貫徹保台護國使命,未來世界是走向康同,還是逆轉回行劫毀滅,端賴這兩大時代使命是否圓滿成功,因此本師擔任春劫主宰於無形領導人間帝教共同奮鬥,合乎天意人願,無怪乎統領三期末劫的三期主宰,其誥文中一句:「統行清平康同之劫」,獨留「春劫」,冥冥中早有安排。

然有關本師封號問題,卻有探討空間。自本師歸證回天後,所有降傳聖訓均以「首任首席使者」稱呼,即使天帝詔命本師入主帝教總殿、昇座春劫主宰,亦復如是。維生首席對此曾有闡述:註十八

「首任首席使者」是本師世尊特定的名號,有其特定的天命任務,不是師尊的封靈封號,當師尊證道之後,不再是「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在無形與首席督統鐳力前鋒、首席正法文略導師三位一體,尊為天帝教的首任首席使者。奉無生聖母、上帝之命,入主帝教總殿,在全宇宙間所有智慧生物的星球上傳揚天帝真道。我們所接奉 上帝的詔命是指定首任首席使者為春劫主宰,不是封首任首席使者為春劫主宰,是上帝授給首任首席使者主宰春劫的權柄,是上帝授權本師世尊在帝教總殿主持本地球三期末劫的春劫的行運。

換言之,「首任首席使者」、「春劫主宰」、「帝教總殿主持」都是屬於特定天命的特定職位名稱,並非本師元神之受封封號。事實上本師也曾講過:「今天天帝教復興,教主是上帝,我是駐人間首席使者,同時在其他有智慧生物的星球上也有天帝教,也有首席使者。」十九按本師意思,其他星球上也會有「首席使者」之傳承,當然也會有「該星球之首任首席使者」,因此稱呼本師為「首任首席使者」應該是一暫時之過渡階段。

筆者認為,直到本師位居無形領導人間帝教完成第三天命,當初本師奉派駐人間首任首席使者之天命才告終了,屆時無形必另有賜封。

 

 

本師的精神特質

    本師在《三期匯宗天曹應元寶誥》的編目當中,以三句話描述自己:「天人老兵、常應常靜、半凡半聖」二十,筆者認為這三句話便是本師對自己精神特質的所下的最佳註腳,足可提供後世同奮學習。

 

一、天人老兵:

    「天」指天帝,「人」指地球上最高等的智慧生物,「老兵」則是本師常講的「傳令兵的頭兒」,教義講的「真理之戰士」、「神媒」。「天人老兵」整個的意思就是說:「傳達天帝意旨、完成天帝所交付任務的前鋒戰士」。從本師自許為「天人老兵」的意思反觀其一生,可以說「天命可畏的忠義精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豪傑精神」、「重視組織制度的法統精神」都表現在這四個字當中。

    「天命可畏的忠義精神」:本師一生尊奉天命,從民國二十六年第一天命「守道西北」:「上華山為支持中華民國抵抗日本侵略,獲得最後勝利而奮鬥。」到民國三十八年第二天命「補天東南」:「為強調天命仍在蔣公,確保台灣復興基地,團結人心,積極復興中華民族而奮鬥。」最後是民國六十六年開始的第三天命「復興帝教」:「為復興先天天帝教,化延世界核戰毀滅浩劫,拯救天下蒼生暨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而奮鬥」。

    這三大天命貫穿本師一生,可以說本師是為天命而來亦為天命而走,本師曾自述:「儘管五十年來時代在變,一切在變,相信道心不變,天命沒有變,要以不變應萬變。我五十多年信仰上帝,一天比一天堅定,信心彌堅,為貫徹這三大天命而奮鬥。」二一這種絕對服從天命的鮮明性格,正是「老兵」本色之展現。

    「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豪傑精神」:本師另一個鮮明的特質便是維生首席列舉唐君毅先生所講的豪傑性格,唐君毅先生解釋什麼是「豪傑」,他說:「豪傑者,個人自作主宰之精神,突破外在之阻礙、壓力、閉塞,能使客觀的精神重現生機,如春雷動,天地變化,草木滋繁者也,因此『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孟子是豪傑,『眾濁我清』的屈原是豪傑,刺秦的荊軻、椎秦的張良是豪傑。」二二

本師倡導「我命由我不由天」,強調奮鬥之道,在第一天命面對日軍的殘暴侵略,第二天命面對台灣震撼危疑的覆亡局勢,第三天命面對全世界核戰浩劫一觸即發的毀滅邊緣,均以天帝前駕之姿,捨我其誰的氣魄,放手一擲,扭轉乾坤。本師不畏艱難,勇於承擔,矢志為天帝真道作宇宙先鋒的雄偉氣概,除了源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不修養外,唐君毅先生所贊許的豪傑精神更貼切描繪了本師此種面貌,而這些,不也都是「天人老兵」的寫照?

    「重視組織制度的法統精神」:天命之貫徹絕非任意行之,猶如軍隊之調度、進出皆有賴明確之指揮、健全之制度、森嚴之軍法一般。「天人老兵」的另一面意義,便表現在本師重視組織制度的法統精神,以無形組織為例,由於人間誤傳關聖帝君即位天帝大統,本師力斥其非,除呈報天帝澄清法統,在人間亦公開倡導「為關聖正名」,此種性格猶如首席督統鐳力前鋒一般,以「督察三界道統法統」為己任,剛正不阿,是非分明,絕不容許紊亂法統、似是而非。

    自天帝教重來人間,本師念茲在茲者即是健全組織、建立制度,常謂:「天帝教是有組織、有制度的宗教。」民國八十二年傳道使者大會上,本師並公開宣佈神職人員有三要:「絕對效忠教主上帝;絕對服從組織;絕對實踐制度」二三言猶在耳,歷歷在目。自本師歸證後,或有謂無形另傳本師訊息,另創組織,雖然在各大宗教史上都有類似記載,就本教而言,也是不明本師自許「天人老兵」的「法統精神」所致。

 

二、常應常靜:

    「常應常靜」衍生出來耳熟能詳的師語有:「且戰且學仙」、「一面救劫一面弘教,一面生活一面修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道」等等,其源頭來自「昊天心法之『虛無』,急頓法門之『救劫』」,筆者稱此為「昊天精神」。

    本師日常生活事務繁忙,每天要閱報、批公文、接見同奮、開會、講課、傳授法技,並非如外界想像隱居世外,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另一方面,本師七十年來靜坐持續不斷,時間到了,準備上坐,一切放下放下一切,一切不想不想一切,照本師自述,功夫做到後來,上坐不到幾秒鐘即能達到忘我境界。筆者以為這即是「靜」的功夫,而前者是「應」的功夫,「常應常靜」傳神地描述了一種既入世又出世、既救劫又學仙、既勇於任事又一切放下的人格風範。

    然而「應」與「靜」決不是毫不相關,宋儒明道先生認為:「天地之常法,是以其常心普及於萬物之中而無有私心。聖人之常道,則是以其常情順應在萬事之中而無有私情。因此,聖人之學莫不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之常理為效法準則。」二四換言之,「應」是不動心、順從自然之道的處理事務,這不動心、順應自然之道又來自於「靜」的涵養,也可說是「靜」的表現。

    「聖人之喜,是以其情順應萬物之常情而得,若能應於物、合於道,自是當喜則喜。反之,聖人之怒,也應該以其情順應萬物之常情而得,若不能應於物、合于道,則當怒則怒。換言之,聖人的喜怒,不會繫於起自個人心中對事物所產生的喜好,而是繫在事物本身所應對的物理(事物之理)是否合於人道常情上。」二五常人之喜怒多出於私心,聖人之喜怒則出於順應,這裡進一步呼應了本師對「不動心」下的註腳:「喜怒哀樂過及不留」、「去私心存天理」。

    因此,本師常留在弟子心目中的鮮明形象,是一個有喜有怒、有哀有樂的血肉之軀,看到同奮精進為蒼生奮鬥,本師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談到當年美國發表洗手政策,本師怒斥:「yes is yes!no is no!」剛正之氣充塞天地,富士山祈禱大會哀哀泣求天帝慈悲令人動容,自然亭中閒話家常天真流露其樂無窮。

    然而,追溯本師這種精神特質的源頭,應來自昊天心法與急頓法門的修持。「昊天」是極廣大的天,所以這心法是極廣大心胸的心法,稱之「虛無大道」,是毫無人為私欲的心法,稱之「自然無為」。從狂風大浪中歷練,經過海闊天空之豁達,進入無邊無際之體證,「廓然大公」只是一形容詞,而本師確是這樣一步步走入昊天的無限當中。「急頓」則是救急的貫通,所以這法門是赫赫威威烈悍先導的法門,無形應化有形,稱為「先煉元神再煉封靈」,並以貫徹天命、完成使命為先決條件,在五門功課中成就,於弘教辦道中圓滿。

    筆者認為,本師之所以能如此驚人地、契而不捨地扛起一切,正是他能如此豁然地、海闊天空地放下一切。用「昊天精神」來形容本師這種雙面向的精神特質,而統歸於本師自許的「常應常靜」四字當中,是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三、半凡半聖

    何謂凡?何謂聖?若說前者是人格,那麼後者即神格。

    本師曾在課堂上針對「認識師尊之先天與後天」此一題目,在黑板上親書「半凡半聖」四字二六,等於是為其人格與神格之份際做了結論。所謂「半凡」指的是本師後天的軀殼,來自李家血統的淵源;「半聖」指的是本師先天的神格,源自太虛子聖師祖炁統的靈系。因此本師駐世人間時,有一半凡夫的性格,也有一半神聖的氣質,前所論及的「天人老兵」之「忠義精神、豪傑精神、法統精神」,「常應常靜」之「昊天精神」,都可視之為「半凡」的人格特質。

    至於「半聖」之神格特質,本師在校閱《清靜資糧編要》時的一段話最足以做為代表:「在此自然界生化不息與物質同樣不滅之循環過程中,探索本人宇宙精神生命之根源,而如何能與宇宙共始終之究竟。」二七這段話是民國七十七年本師奉旨第二度修煉鐳炁真身,發現太虛子聖師祖為其靈系最高源頭之時所講的。

《清靜資糧編要》記載本師的炁統靈系,這是相對肉身的血統族譜而言。眾所皆知,人類代代之間是靠血統傳承(科學謂之DNA),構成整個族譜;其實靈魂亦有血統、族譜之關係,只是靈魂是靠炁炁相傳,謂之「炁統」,所形成靈與靈的關係稱之為「靈系」。本師在華山時代經由修持昊天心法急頓法門的緣故,業已貫通靈系,迨至鐳力阿階段第二度修煉鐳炁真身,恭請太虛子聖師祖歸宗,修訂《清靜資糧編要》,明訂「元靈、本靈、始靈、天王、地主、封靈、倒裝靈」七大類,共計107尊,加上本師元神,共108尊,遍布虛空,系貫始終,本師個人後天的小我生命已生化到宇宙的大我生命。依此對照佛道二教所謂之「佛相」、「道貌」,筆者認為「天人大同相」方足以形容本師這種生化不已的精神面貌。

    從靈系考察,本師後天展現的「天人老兵」之特質,顯然與最高元靈太虛子聖師祖「劫劫相因,每逢三期,無形有形,法身普照三曹,處處顯應」二八的炁化遺性有關,「常應常靜」之特質顯與次高元靈不今不古氏「不今不古常清常靜無為妙化大天尊」二九的炁化遺性有關。炁化遺性之於靈體猶如血統遺傳之於肉體一樣,都屬於宇宙造化之奧妙。因此,今天若要完整認識本師面貌,單憑後天人格特質下手是不夠的,必須對本師先天靈系也有所認識。

本師三十五歲時,其元靈之一的清虛真人,曾送給本師一首詩:「潺潺水光界天白,沈虹落日一齊飛,江頭散步漁樵話,楓紅暮雨催我歸;極北極南一元天,初度人間數十年,勸君早把舵把穩,普濟蒼生過前川。」三十有意思的是,贈詩人是清虛真人,受贈人為本師,然而第四句卻是「催我歸」,第七句是「勸君」,一個我一個君,其實誰是我?我是誰呢?這就牽涉到肉體生命、精神生命、宇宙生命的認識了。

筆者把本師這種宏大的生命特質稱之為「半凡半聖」之「大同精神」,取其無色無相、不定於一尊之意。

 

四、小結

    綜上所述,以「天人老兵」、「常應常靜」、「半凡半聖」三句為後代同奮勾勒本師之形容面貌,以「忠義精神」、「豪傑精神」、「法統精神」、「昊天精神」、「大同精神」五句描繪本師之精神特質,是較為完整適當的,不致脫離本師原意太遠,亦是千萬代以後的同奮緬懷本師精神,踵武本師遺志之所憑據。

 

本師與同奮

    刊於上一期《旋和季刊》的〈天帝論〉一文中,筆者已有論述同奮與天帝之關係乃是直接的,無須假借媒介的。第六期師資高教班期間,本師亦降有聖訓提及:三一

一、天帝教之教主是上帝,天帝教之正宗靜坐是法華上乘昊天心法,靜參之炁氣可直通金闕,毋需經由任何轉折,因此本席於人間各光殿教壇親書『吸吸呼呼通帝心、聲聲願願達金闕』,即是本席對帝教同奮反覆再三、一再強調之重要道理。

    二、點道(開天門)、接引祖炁固然均是本席炁統之重要傳承,但後世繼任之首席使者一旦蒙教主上帝頒授詔命,即能依奉上帝之御命而執掌炁統,本席昊天心法之炁統

乃是承貫金闕之源頭而來,其來有自,人間同奮不可不知。

上文第一點是針對一般靜坐班同奮,第二點是針對歷任首席,要之均在強調直通教主天帝之正確認識,本師不希望被後人神化為「感通天帝之唯一媒介」,而傷「天人老兵」之忠誠。因此本教從無類似基督宗教三位一體的問題,因為很明顯的,本師以教主天帝的「老兵」自居,不僅無涉信仰主神之爭議,即連同奮、歷任首席皆可直通教主,無須經本師轉折。

然而從另一面來看,天帝教所有傳承皆源自本師,道統之教義、經典、儀軌是如此,炁統之點道、心法、法技是如此,法統之組織、天命亦是如此,故本師駐世時,亦有「貫念首任首席使者」之規範,一是在祈禱儀式中的「默祝心願」,一是在靜坐前的「扳腳」,前者意義在於貫念本師願力,先為蒼生祈禱,上達天聽,再為個人祈求,後者意義在於學習本師腳踏實地之精神,救世救人之願力,得本師靈光加持,有助排除陰濁之氣。

本師歸證無形後,奉教主天帝御令,主持帝教總殿,主宰春劫,為人間帝教應對無形之總樞紐,故不論就同奮個人、或極院組織,與本師在無形中之親和感應自然有其重要性。因此,嚴格說來,就極院組織而言,自應遵守法統規範,循制度上呈本師;就同奮個人而言,貫念本師為感通教主天帝的入門條件,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入門之後但憑自創自奮而無所限制。

例如「皈奉師寶」,即皈依天上三位一體的本師,首重「忠侍正宗」,忠於師教、師傳,克盡師命,方能入道;「皈奉道寶」則以「尊崇道統」為主,畏天命、研教義、遵師訓;「皈奉帝寶」以「效忠宇宙」為標的,全心奉獻,服膺真理,以宇宙為家。同奮皈師便是「師父領進門」,而後皈道、皈帝卻是「修行在個人」了,本師在無形中指引同奮修持,卻不必成為同奮感通教主天帝的必要媒介,就是這個道理。

    何謂「貫念」?「貫念」是親力上達的一種稱謂,它是精氣神統一的狀態,「貫念」也是晉修急頓法門的要訣。何謂「貫念本師」?即是學習本師的精神特質,效法之,實踐之。如何「貫念本師」?筆者以為從本師的身教、言教、聲教、心教下手最為實際,而以貫念本師臉孔為輔佐。

   「身教」是指同奮多去瞭解本師的生平,尤其是本師面對艱難困苦時如何奮鬥的經歷;「言教」是指同奮多閱讀本師文獻,從字裡行間去感受本師真摯的感情,高超的洞見;「聲教」是指同奮多去聆聽本師的錄音、錄影資料,聞師如師在,直接感受明師一言回天的教化力量;「心教」是指從同奮透過自己心靈洗滌、性命雙修,直接感受本師意在言外、文字外、影音外的教誨,也就是天人親和的感應。

 

 

 

註釋:

註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教訊第一三七期p30,維生首席在始院親和講話。

註二:本師於民國八十年元月及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兩度致函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先生,全文公開刊登於教訊106期。

註三:參考《神的歷史》p188~,Karen Armstrong著,立緒出版。

註四:《神學綱要》卷一第四章,周聯華博士著,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註五:詳見民國七十六年版《天帝教初皈同奮必讀》p19,新版則未再收錄。

註六:教訊第六十二期,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份。

註七:教訊第一一三期,民國八十二年六月份。

註八:巡天節聖訓專輯,太虛子聖師祖降示,教訊一三三期,民國八十四年二月份。

註九:巡天節聖訓專輯,太虛子聖師祖降示,教訊第一六九期p42,民國八十七年二月份。

註十:維生首席於九十一年六月十八日開引導師養靈營講話稿。

註十一: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首任首席使者降示。

註十二:民國九十年七月十日,太虛子聖師降示。

註十三: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七日,過特首相降示。

註十四:詳見第四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第三十四篇、四十篇。

註十五:《宇宙應元妙法》p40。

註十六:出處同註七。本師剛歸證時,全教震撼,不久甲戌年巡天節由太虛子聖師祖公布無生聖母之懿旨,賜本師封號為「首席天命救劫教主」,位證「無生聖宮一炁鐳玄主殿」,詳見教訊第一三三期。然其中不無疑點:一、為何後來本師都不是以這封號傳示訊息於人間?二、本師剛歸證之初,尚須養靈,進一步到無生聖宮極子道院煉靈,一切都剛開始,何以馬上就受封?不符天道常規;三、當時亦有二篇太虛子降傳之聖訓指出:「有關人間為首席本靈元神受封呈表一案,…待完成聖宮極子道院特高真修煉後,…聖宮、金闕另有頒封」、「所有事宜暫保留」之語。可見當時已有爭議。依研究立場,帝教總殿之定位是最確認的,畢竟這是本師駐世時於各種場合一再親口講的,各方面條件也都符合。唯此處仍須舉證當時之爭議,以昭公信,不違學術原則。

註十七: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十六日,首任首席使者降示。

註十八:民國九十一年七月十五日,第三期傳教、傳道複訓班致詞。

註十九:出處同註五。

註二十:原文是「天人老兵常應常靜半凡半聖涵靜老人」,筆者取前面三句論述,最後一句為本師自號,根據《明心哲學精華》跋,本師解釋「涵靜」二字來自該書之「涵養」、「省察」二篇。

註二一:〈從五十年前謹遵天命棲隱西嶽華山起—談到在台灣復興天帝教,正待完成第三天命〉,錄自《首席師尊精神講話選輯》p63。

註二二:維生首席撰〈記錄本師世尊受到無形嚴峻考驗的黯淡歲月〉,《師語心傳》p48。

註二三:詳見教訊第一一九期p4。

註二四:《人類意識概要上冊》第十一章,p82。

註二五:同前揭書,p85。

註二六:民國八十年第三期師資高教班期間,師尊要求學員撰寫論文,題目是:「認識首任首席使者的先天與後天」,本師在黑板上曾提示了一部份,比如:道高德厚之根基、半聖半凡之風骨、悲天憫人之胸懷、靈肉佈施之決心、正直無私之行為。見教訊第九十一期p8。

註二七:《清靜資糧編要》前言,本師自敘。

註二八:詳見太虛子聖師祖誥文。

註二九:詳見《清靜資糧編要》p4編目。

註三十:詳見《天聲人語》本師八十自序。

註三一:《第六期師資高教班聖訓錄》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