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06)教綱第三條「教義」心得報告

教綱第三條「教義」心得報告

 

馬嗣悃

 

 


一、前言

 

民國五十年,師尊於台北重新出版教義,並易名為「新境界」,且於其中加入一篇自序,這篇自序現收錄於新版教義(1997年10月版)附錄二。教綱中「教義」條文完成於民國七十年五月十九日之前,師尊將《新境界》一書,於此條文中明白訂為天帝教教義。同年九月二十八日師尊修改五十年版教義,並補充了一篇「教義獻言」,於同年重新出版。這三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師尊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教義的著作過程,教義的精髓與內容,並對當時時代,大眾有疑慮或是觀念上有衝突之處,以教義的觀點對這些問題提出獨特的看法。

由於教義歷經多次增修,有些內容在觀念上仍是保持一致,有些內容則關係到基本觀念的更改(例如上帝觀),因此在研究時,除了需要對上述三篇文章交相比對參照,從中瞭解師尊的觀念外,也需要在新版與舊版教義中,探究觀念的轉折,以將教義推到較清晰的境界。本文以教綱中的「教義」條文為主軸,提出個人的見解。

二、「教義」條文

         結構的分析與討論

 

(一)教義著作的背景與環境:

師尊首先點出追求真理,是人類長久以來發自於內心的一個渴望,這種渴望與欲求並沒有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而有些許的停緩,反而隨著時代的演進,對於真理對於宇宙,存有更多的幻想。誠如愛因斯坦所說:「人生命中最美妙的事,莫過於探索未知與神秘。」因此師尊在點出人類共通的夢想後,便開始敘述自己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過程。

師尊於條文中點出,上帝於民國二十八年在西嶽華山給予師尊啟示,希望師尊致力於天人之學,參悟宇宙究竟,從事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相配合。初步研究可能誤以為,師尊單純是由於上帝指示要求而從事真理研究,實則不然,在「教義獻言研究」(註一)一文中,可以發現師尊對於天人之學的啟蒙,最早起於太師母的家庭宗教教育,以及太師母鼓勵「遇機入山靜居,致力研究天人之學」,後有于右任先生教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儒家哲學,以及皈依宗主從事宗教哲學研究等。

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民國二十五年天德教發生江山事件,道脈幾乎中斷,以及宗主於民國二十七年,由黃山到華山指示師尊創立適當教義,為以後宏教準備。

這些種種原因導致師尊在華山階段,便與友人訪客,針對宇宙大道方面進行廣泛溝通,但在本段文字中師尊特別指明上帝的啟示,我以為有兩個用意,其一為上帝鼓勵並讚賞師尊從事天人之學的研究,也就是對於師尊所做的工作表示肯定與重視,另一個乃是有些基本理念乃是上帝啟示而來,例如天人大同與聖凡平等等。

 

(二)教義研究與整理的方法:

教義在著作過程中包括兩個層面,一為透過天人親和獲得超越時代的宇宙人生啟示,另一為融貫當代科學、哲學與宗教精義,用科學方法作系統的分析。這兩個層面表明了教義的兩個特色:

1﹑為真理研究者提供實際且可行的方法:

師尊在某層面非常重視天人親和溝通的途徑,並確信這方法可為人類帶來有意義的發現,這一點可從「世尊闡述天人之學」(註二)一文中看出,師尊說:「我有信心如果透過天人交通的方法,可以提供人類深入探索宇宙究竟,在學術方面可以有許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新發現‧‧‧」而天人之學研究方法的典範為何呢?《新境界》一書的著作過程本身就是了,也就是在華山上,師尊、維道同奮與維生及天上清虛真人與崇仁教主的溝通方法。

將這個研究方法作細部分析可分成兩個部分,一則需要獨立的天人交通機構,也就是需要訓練獨立的天人交通人才,並且針對不同學問都有相關的交通人才,來傳示不同的天人學問,這一點在華山期間,是以維生與天上清虛真人、崇仁教主配合,並經由師尊與維道做後天整理。另一方面便需要研究者,力行精神鍛鍊,以本身的能力與無形溝通,這一部份在華山期間,便是師尊透過靜觀而自力天人交通。由於有這兩方面實際的理論基礎與親身體驗,也就難怪師尊有信心這個方法可以做出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了。

2﹑以當代語言來論述天人親和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一種經驗,儘管內心感覺與體驗相當豐富,但要用語言描述時,卻常常有很大誤差,或力有未逮,我猜想這樣的情況也發生於師尊要描述宇宙真理的時候。在描述科學理論時,我們用數學語言,再描述哲學概念時,我們辯證,而當師尊要描述這些實證的宇宙真理時,師尊亦採用了當代的語言:科學、哲學與宗教義理,並以科學語言為主軸,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我以為這樣的作法最大原因乃在於:現實觀點,因為工業革命以來,科學藉由工藝技術的進展,席捲了全世界,到今天依然如此,在二十世紀初期,這個現象也是如此,因此科學語言成了主流觀念,在那時候為了能充分打動知識份子,並且為大家接受,教義也自然用這個方法進行論述。因此在研究教義這部分時便需事先保有這觀念,並且用較開放的態度面對教義中的一些舉例,因為這部分僅僅是對於中心觀念的推論,也就是師尊對這基本概念的推論,這個部分通常會受到當時候後天學術的限制。

 

(三)教義名稱的訂定:

由於本書立論積極向上,樂觀奮鬥,旨在使人認識宇宙新境界,因此奉御旨訂為「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又名「新境界」。

為何命名為「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可參考「教義獻言研究」(註三),在此特別提出「新境界」中,「新」乃是日新又新的意思,表示相對的真理,意味著人類可朝向永無止盡的真理日新又新。

 

(四)教義的哲學基礎心物一元二用論

所謂哲學基礎,即表示最根本概念,任何其他結論或方法,都可依此推論,有如憲法在其他法律中的地位,因此更是教義中最根本觀念。其中二用乃指和子與電子兩個面向,而心物一元應指「教旨」條文中所言「本教以生生不息,體天心之人,親親仁民,仁民愛物為中心思想…」中的生生不息,至於有關生生不息可見「教旨系列研究」(註四),對於和子與電子二用由於牽涉廣大,實非筆者能力所及,因此暫不討論,這裡我提出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心物一元二用論是教義最基本觀念?」

我以為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宗教的時代意義。師尊常講宗教都是因應時代而興起,如佛教講平等,是因應當時代的階級問題,因此佛陀提出種種教理來醫治社會的病痛,其他各大宗教亦是如此,因應各時代各地方的病提出解決方法。用這種觀點來看,顯然教義《新境界》是一帖良藥,也是針對人類的病痛而提出的,只不過是對象變成全體人類,地方不僅包括中國甚至整個地球或宇宙,而所要醫治是三期末劫這個病,由於劫由人造,劫由心造,所以三期末劫是整個地球共業所造成,那三期末劫這個病是如何來的,我以為是心物二元分立對立的結果。

這種對立,自從文藝復興以來普遍為大家接受,以致於在心與物的研究上,越發分離,而到工業革命後,由於西方國家在物質科學研究嚐到許多甜頭,因此這種分離現象便加劇,到二十世紀初期終於導致了末劫的產生,可見心物一元觀念的提出便是針對心物二元分立問題的最佳答案,也是解決末劫的唯一方法,所以師尊說:「本書綱領為  天帝真道,希望世人奉行,邁向精神的重建,道德的重整,人心能于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世界末劫得能消彌於無形。」

 

三、結論

 

師尊說《新境界》一書領先時代五百年,經由上面論述可以發現,《新境界》乃是經由天人配合之獨特研究方法,所得之宇宙人生的新境界,其內涵包括天上啟示部分與人間推論部分,由於真理日新又新,因此在人間推論部分,定會隨著往後科技發展,而有不同論述,然而其基本天上啟示,如心物一元二用論的探討,應可在以後數百年中繼續被挖掘出來,而受到大家的重視。

由於科技快速發展,人心並未跟隨一同成長,末劫的威脅仍未去除,如何把握師尊所闡明的研究方法,繼續為「為研究而研究」、「為闡揚宇宙大道而研究」,有賴於全體同奮本一己所知繼續努力。

 

附註

註一:天人研究學會會訊第11期91頁

註二:天人研究學會會訊第3期7頁

註三:天人研究學會會訊第11期89頁

註四:天人研究學會會訊第10期48-84頁

 

(作者:台灣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