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靜參訣的工夫論詮釋

靜參訣的工夫論詮釋

黃光仗

 

前言

    靜參訣是  本師世尊(以下簡稱師尊)歷經六十年一步一腳印,自修自證的修持心得。它不僅是做為進入昊天心法精髓的重要口訣,更代表著一種從人的有限存在進入超越精神的一種光明。在《師語》63頁「靜參心傳」中本師世尊開宗明義指出「靜參口訣,默運祖,性命雙修,返本還原……」。由此可知靜參訣的由下往上發展與默運祖的由上往下紮根,兩相配合,構成性命雙修一來一往的修煉體系。是故,如此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心傳妙語,此時,適時的提出,相信是有其存在的需要。然而,基於本教昊天心法所特有的自然無為原則,深知過於攢泥於其中相關境界的探討,恐將流於爭辯而造成著相。因此,後學建議從靜參訣中提契出其中關鍵性的工夫指涉,以對每一句做較完整的詮釋,相信此種定位將更助益於彼此對靜坐的體會,同時也真正開放出一個可以討論的共同空間。以下就斷句扼要說明,唯因限於篇幅及才淺,未能深入探討,奉獻所學,祈請指正,互惠彼此。

內文的工夫論詮釋

   【形兮枯木

    一般初學者常認為「形兮枯木」中的枯木,指得是一種槁木死灰毫無生機的意思,因此打坐時,不免將自己的身心都緊繃僵硬起來,儼然超凡脫俗、仙風道骨之勢。事實上,這種觀點可能適得其反,因為就以本教自然無為、樂觀進取、生機活潑的教化,不可能出現這種境界。因此,「形兮枯木」所表現的應該是「冬木內斂」之象,它的象徵意義是說:冬天到了,樹木為了順應自然而保存其能量,減少不必要的消耗,於是把不必要的枝葉——脫落(放掉),而使得所有生機回流到最原始之處,靜待明春的到來。這種啟示,表現在修道的生活,便是廣成子對皇帝所說的「勿勞汝形」。因為形不勞則神凝,[1]思不雜則神強。今人為名利奔波忙碌,便是不懂順應自然盈虛消長之道,而徒耗能量,自招形傷神枯之苦。因此打坐時,欲致「枯木逢春」,一陽來復[2]之境,除了在心理上要先發起〝愛〞的初心之外,便要如莊子所言做到「墮肢體」的地步,亦即真正做到不守竅、不調息、不導引,以最自然的方式讓全身筋骨放鬆、舒坦,決不造作,使得和子中愛的力量在體內慢慢生長滋潤全身。因此,「形兮枯木」的工夫關鍵應該是在——「放鬆」,這兩個字,如同  師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57頁提到「雖然每次靜坐默運祖,但未能同時放鬆身心,就無法接引靈陽真……這點真是關係太大了。」

 

   【身兮坐鐘】

    放鬆的工夫,一般人較易做到,這點可從光殿上風情萬種的坐姿得到印證,然而,若欲從「形兮枯木」走到「身兮坐鐘」應該會有個固定的竅門,這個竅門師尊可能就把它擺在「鐘」這個象徵意義上。此話何解?眾所皆知,鐘所以會響乃肇因於其「被敲」,乃其內在的「中空」,而使得產生共振效果,發出聲響。此是常識應無疑義。然,試想,若此鐘並非從中心點吊起,而是斜著吊,此鐘會有好的共振聲響嗎?同理,靜坐坐姿若不正,則重心不當,重心不當氣行不順,易生阻礙,容易昏沈。故知此中關鍵象徵在此〝中心點〞。亦即打坐時,靈陽祖要在體內達到最好的共振效果,身體一定要在放鬆的情況下找到最高共振中心點。師尊在世時常常提醒同奮要「抬頭」、「挺胸」,就是要身體自然回到中心點,因此,此階段必要的工夫條件就是──「挺直」這兩個字。(參見《宇宙應元妙法至寶》35頁第三項)

 

   【心兮猶龍】

    而「心兮猶龍」所開始的階段,便是莊子所言「黜聰明」的工夫。其中「龍」代表的乃是渺茫虛無、變化多端之象。是故,心若要達到虛無渾噩、似有若無,在工夫上應不偏離師尊常講的「心無所住、一切放下、放下一切」。因為龍是活潑變化的,不可能是固定而僵死的。心一旦固定僵死在某一處、某一過去,則神識就陷入癡妄了。在很多產生浮躁的諸多原因之中,平時〝心裡鬱結〞沒打開而產生氣行凝滯的現象,是原因的一種,而五門功課中的「反省懺悔」可以幫助吾人打開內在潛藏的心結,在真誠懺悔之下,由上帝親和光洗澧而去,打坐時,念頭便會明顯減少,浮躁現象也會改善。故「不住」是此階段的重點。

 

   【骸兮如風】

    至於「骸兮如風」的「骸」所指稱的不是指骨骼本身,而是指其內在的精髓,精髓在五行之中屬〝水〞,一旦它能達到「如風」的氣化狀態,相對於上階段的「真火歸元」[3],而呈現出「真水歸元」[4]之象。因此若要讓〝腎水〞由陰轉陽,重點應該在於調伏由腎臟中的精志[5]對外的追想,這即是廣成子所言「勿搖汝精」之廣義。否則,心猿意馬,發出的意念到處流竄,一念三千,終致精竭氣衰,於靜坐便妄念四起,身體晃動不安,難有所成。是故《天人日誦大同真經》有言:「心清務欲潔」,平時做好潔欲的工夫,減少不必要的慾望,減少對外的欲求,靜坐過程中,則較易做到師尊所講的「心無所注、一切不想、不想一切」的全神如風之工夫。簡言之,此階段則以「不注」為下手工夫。

 

   【氣執一中,運乎出峒】

    以上階段無疑地都是在無為的原則下進行損之又損的歷程,而到了「氣執一中,運乎出峒」此一階段,較敏銳的同奮就會發現,此中所謂「執」與「運」兩句,似乎是一種意識導引的有為法,這豈不是與無為原則矛盾嗎?事實上不然,師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224頁中提到「依自然法則而修煉,不聚氣而氣自聚,不勞神而神還虛」。可見只要前面四個階段的工夫到家了,自然可使氣執中而神還虛。[6]因此,相對應於此境界的生活上的煉心工夫,重點應擺在「中」這個字的體會上面。於是乎,若從道教以氣言「中」的角度來看,指的應該是五氣朝元之象。[7](這似乎與扣手印置於臍下一寸三分的位置有所相對應之處?)然從心而言,即是中庸所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身心中和的狀態。同時,亦可延伸為思辨判斷時,不偏不倚的客觀態度及公正無私的德行。維生首席在天人合一研究中,亦曾提及此類概念,說明中華民族為何是上帝的老根?為何有上帝的教化(玄、真、靈、覺、「中」)?因此平時對身心「精一執中」[8]的工夫及察識,會增進對此境界的體會。

 

   【活潑天真,允許赤童】

廿字真經提到「能得天真,乃得其和」,嬰兒(赤童)的心意純一,喜、怒、哀、樂未發,故能常應天心,真情流露,而且沒有絲毫後天習性,人偽運作,所以活潑透脫,即使終日嗄而不啞[9]。因此,成人欲得嬰兒之良心(儒家的仁),工夫的重點應該可從認知上的〝去成心〞開始。去成心指的就是去除內在的成見及分別心,以達到與人相處上的生命互動及溝通(克己復禮),否則造成內外不一,自生障礙,怎得活潑?!帝教的紅心標誌,就是針對成人世界這種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深切的教化意義[10]。既然,〝成心〞的確隔閡了生命之間本然的交流,那麼,如何才能予以轉化呢?

    關於這部份的工夫修持,除了以師尊曾以「反視法」[11]來教導修道學院同奮「把男的看成女的,女的看成男的」,來面對〝色考〞的例子之外,以形上的角度,予以巨觀,亦是方法之一。例如《蓮花聖境》98頁中對修道上證成元嬰初果的活潑景象有清楚的說明,甚至在103頁中亦明確的說明蓮花化身即是〝電胎〞的完成。這對於有心靜坐而欲自我求證的同奮是一個線索,而這個線索最實際的表現當然就是在人道上是否真正能對任何人真誠坦惻,以和待人的親和熱準上,否則,劃地自限,依然走不出去!因此,我們相信,欲使身中之蓮達致「活潑天真,允許赤童」的領域,平常的「去成心」,以「誠」化物達圓智的工夫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涉世未深卻志向遠大的大專青年同奮,若能在「誠」與「愛」[12]上下工夫,相信在此境界會有很豐富的體會。

 

   【每誦百遍,天地永通】

上一階段中,赤童雖然能夠「心意純一」,斂神伏息[13],似乎已達煉心的第一階段「乾乾淨淨」的工夫。然確仍有一個微細的執著存在,這個執著不是因外物引起,而是因己身肉體的存在或經驗而沾染的「我執」。因此,就「天地永通」而言,其必須著力於把「我執」化掉,煉至師尊所說的「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方得以入其堂奧。否則,人在天地之間,因著我執的存在於是乎區分了天地、人我,那麼,就無法與天地合流,參贊化育了。莊子的工夫論,也提到了「離形去智,通於大道」,這〝離形去智〞便是幫助我們去除我執的指導。事實上,在靜坐中要去除我執,要比生活上去除我執來得容易,因為生活上有太多壓力太多衝擊,會讓我們過於保護自己而突顯出我執之蔽。所以靜坐中能達到「天地永通」,在生活上不見得能時時空空洞洞,如果平時煉心能做到「空空洞洞」,那麼靜坐時就容易「天地永通」了。相信這個推理,有其合理性存在。所以說,為何靜參訣每個人的體會不同,原因在於每個人的煉心程度不同,甚至連自己的體會之中,每個階段亦會因工夫深淺而有境界上的不同。就此而言,在生活上去我執,達到師尊所講的「無人無我、不聞不見」[14]的工夫,便能逆來順受、境來隨過、心中坦蕩、靜觀自得。[15]

 

   【金光遍籠,系貫始終】

    師尊在《宇宙應元妙法至寶》59頁中提到「『一靈常照,萬念皆空』的境界……,感覺金光籠罩元神,豈不妙哉!」,從這段話我們可大膽地推論,此階段的境界便是「一靈常照」的境界,至於為何不說是「萬念皆空」的境界?理由很簡單,因為「一靈常照」的先前條件就包含了「萬念皆空」,也就是說在前一階段「天地永通」中已進入了「空」的地步,到這一階段可說是「空中妙有」的最明顯表現,而且在「金光遍籠」的後面還加了「系貫始終」,這四個字,這點更足以佐證以上的看法。當然,「一靈常照」與「萬念皆空」有時也不是那麼截然二分,我們寧可說是因為「靈意網路」與「心性系統」[16]之間一顯一隱的交互作用影響不同罷了,所以師尊在自然亭中題了二句話「虛極靜篤、一靈常照」,「心無所住、萬念皆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出這種一體兩面的境界。雖此為顧及主題發展及避免重覆詮釋,本階段的討論重點我們集中在「虛」「靜」的工夫上面。

    從「形兮枯木」開始,我們在煉心的逐層內推中,從一種外在社會行為的儉樸要求回到內在社會習性的洗滌,再到心思狀態的脫制以至精氣的保和,乃至歸元至中的貞一狀態,算是進入了自我造命的地步,而再往內推展則在性功上從〝去成心〞,以至活潑圓智,到〝去我執〞達天地通的空靈之境。

    實際上這些階段的發展便已經充分表現出「虛」的工夫的完整內涵,因此所謂的「虛」的工夫,就像剝洋蔥一樣,剝到最後才發現洋蔥無心──無主體的事實。「虛」的工夫到了極致,便是「無心」,人一但無心便能感通萬物,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這就成就了天地之德。故師尊墨寶中,在「道」的兩邊各寫了「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兩句,其中「虛」的生活指導便是「有容乃大」,「靜」的生活指導便是「無欲則剛」。何以言「虛」是「有容乃大」呢?原因乃在於實踐虛的工夫時,由於我們的虛心,所以可以使我們的氣與物同化,所以我們走出我們自己,將小我與萬有含融在一起而成一大我。故言「有容乃大」。當然如果虛的工夫下的淺,包容的力量則僅限於周遭,工夫深,力量含攝則及於社會、國家、宇宙。一旦虛到了極盡,則與太虛合其神,宇宙合其體,故曰大。

    至於「靜」,其並非僅單純的指相對於行動上的「動」而立說,其更是心靈的「無欲」且「不動」的工夫及境界,<<淮南子>>中有言「通而不變,靜之至」,可說是對「靜」最佳的詮釋。《老子》十六章有言「歸根曰靜,是謂復命」,歸根的過程雖是「虛」的工夫,但就身體的整體結構而言,也可說是「靜」的工夫,因為在心靈的往內遮撥的過程中,必須調伏不潔欲念對外攀緣所產生的漏,方能順利層層內斂歸根,故千峰老人曰「攝三歸一在於虛靜,虛其心則神與性合,靜其身則精與情寂」[17]。當然這是就靜坐的靜態而言,真正要做到動態的「靜」而真正歸根,則只有在狂風大浪,無邊無際中煉得「不動」,才算是真工夫,所以「靜」的積極意義,是在「虛極」的基礎下,層層對外力含攝開展,如同撥雲見日,清楚而了然於心,就形上來講,便可如教義上所言,和子突破層層旋和力,以至回到上帝身邊,回天覆命。因此,把握此虛靜工夫一隱一顯相互影響的關係,身心同時開發配合,條件俱足,加上師尊強調的發大願力引來先天一,原靈幫助,則此境雖不中亦不遠。

 

   【一點靈犀,高達太空】

天帝教的昊天心法與急頓法門主要是以煉神為主,不在肉體上下工夫,所以發大願力引來先天一及原靈來配合,在「無為」的法則下自然氣絪蘊,關開竅通,故靜坐若常能保持似睡非睡,似覺非覺,一靈常照的境界[18],工夫日深,按理說,便可進入「一點靈犀,高達太空」的境界,至於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師尊在兩院的演講中明確指出,此就是「豁然貫通」的境界,什麼是「豁然貫通」呢?師尊說:「昊天心法的修持結果,終于一旦豁然貫通,直接還虛,一步登天。」[19]至於其形式,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陽神沖舉,一種是提靈上沖。答案是什麼?他日有成,便可自知。雖然如此,我們依然可以依此來推論出此境界中關鍵性的工夫指涉,而這個指涉便是師尊摸索多年的「自然」二字及上帝聖誥「玄德歸太空」的「玄德」。且此兩句亦可說是維生首席所強調的──接上法華上乘及昊天心法源頭「遍灑法華雨」、「普頌昊天德」[20]的重點心法。

    其中「自然」二字意義深遠,並非只是由自然現象或主體的隨心所欲不拘束所可以言詮。在《師語》之靜參心傳中亦提到「以自然為宗,無為為法,人境俱忘,渾渾噩噩,任其絪蘊化,自然關開竅通」。我們不禁要問為何要以〝自然〞為宗,〝自然〞究竟與修持有何關係?原來答案便在「遍灑法華雨」上面。上帝創造宇宙,調和自然律,必是以其鐳來作運化調和,使自然充滿生氣,充滿規律。因此,昊天自然無為心法,指的就是上帝施放鐳光遍灑法華於太虛大空之自然之境,人要循此自然之理而道無為,便可契入精髓。因此,在整個靜參訣從開頭一直連接到此都是在無為的原則之下進行,而真正要直接接上這個法脈而落實下來,非得真正參悟至此「自然」不可。

    至於該如何參悟呢?《師語》63頁「靜參心傳」最後二段言:「積功累德,業消障除,煉神還虛,聖胎圓滿,運乎出峒,萬神迎禮,回歸自然,永侍上帝左右,與宇宙共始終。」此中明白指出,欲回歸自然,永侍上帝左右,必須要「積功累德」,才真正俱足條件,否則自修自了,恐難有大的成就。因此「功德」對靜坐的進階是非常重要的,至於什麼才是大功德、大成就呢?老子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把利益眾生的事掛在嘴邊,放在心裡,所以才真正被稱為上德。而我們相信身為天帝教教徒,修煉昊天心法的同奮,所要成就的最高修持德行,應該就是我們的教主  上帝的德行,亦即所謂玄德。何謂玄德呢?亦即《老子》51章所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這表現出來的就是不為自己設想依自然之道大無畏的靈肉佈施。這點師尊已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而且也給了我們這種成就的可能。最後,從上帝聖誥中,我們深深知道,唯有在此三期末劫之際發大願力,方能層層突破,成就「玄德」以至「歸太空」;而靜參昊天心法時才能「一點靈犀,高達太空」與宇宙共始終。

 

結語

    當我們討論完整個靜參訣之後,我們深深覺得師尊心思的縝密與苦口婆心,從中,我們赫然發現師尊所有講道的精華,及修持上的指導都含括在裡面。足作為後世修持上的一個方向。同時我們也為此找到了天帝教在心性修持上可以達到的最高的境界──玄德。以此作為我們共同的目標及希望。

    除此之外,在修煉體系上,師尊也為我們在歷史上找到了傳承,同時也開出了別開生面的急頓法門,例如:當老莊講「損之又損」、「墮肢體、黜聰明」,師尊則以「形兮枯木,……骸兮如風」表示;當老子講「專氣致柔,可嬰兒乎」,師尊說「氣執一中,……允許赤童」;而莊子說「離形去智,通於大道」,師尊說「每誦百遍,天地永通」;當老子以「虛極靜篤」來講歸根復命,師尊以「虛極靜篤,一靈常照」來講「金光遍籠,系貫始終」;當《老子》《莊子》中不再多講時,師尊最後還講了「一點靈犀,高達太空」。是故從這之中我們的確看到了靜參訣與老莊湊合之處,同時也發現了在修煉上昊天心法比老莊的無為更無為的精到之處。並且在最後一句的解析中找到了昊天心法之所以成為急頓法門的理由。

    因此,在整個昊天心法的精髓中,靜參訣與默運祖實然形成一個交互的系統。靜參訣代表由下往上,以人的「無為為法」朝向宇宙本體的「自然為宗」開展;而默運祖則依著「玄」、「真」、「靈」、「覺」、「中」五種教化,依次對應「自然」、「虛極靜篤」、「無人無我」、「去成心以致誠」、「精一執中」五種工夫,產生由上而下、由細而粗的教化與光照,使得整個修煉體系成為一天人共奮的大工程,真可說是宇宙一大勝事。

    如果有一天,您漫步於清虛妙境,看著自然亭,亭上寫者「自然亭」三個字,下面四個木柱中依序寫著「虛極靜篤一靈常照」、「心無所住萬念皆空」、「心齋契真如」、「坐忘觀自在」,您不禁會想起「無為居」內那位老人家為我們這些後輩的設想──真是道情甚深啊!

(附表在下頁)

(發表人 黃崇修: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生)

 



[1] 玉皇心印妙經言:「神依形生」,故形勞容易導致神散。

[2] 師尊在兩院的演講中,曾明確指出「形兮枯木」的境界指得是「枯木逢春」,往後諸句為恐同奮著相便不再解釋;唯「一點靈犀,高達太空」此最後一句,師尊則以「豁然貫通」點到為止。

[3] 雲從龍、風從虎。在教義《新境界》95頁中清楚分析出龍屬「火」屬「氣」,且「心」在中醫五行上亦主「火」,故此為「真火歸元」之象。

[4] 丹經中擒龍伏虎的「伏虎」便是使腎中之精,轉為元精,故為「真水歸元」之象。

[5] 黃帝內經有著「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腎主志,故曰精志」。

[6] 依帝教昊天心法特色,此「神還虛」並不太可能在一、二年內達到陽神沖舉的地步,故應可解此意為:當直接從煉神還虛下手時,靈光與太虛激盪的絪縕現象。

[7] 維生首席在《天人合一研究》(上)(1998年6月)105頁亦提到「中」是一種歸元的境界。

[8] 師尊在三期高教錄音帶中提到中國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的重要,似乎點出此「中」與修持的關係。

[9] 《老子》55章提到嬰兒無知無欲,全形保和,故終日哭鬧而不沙啞。

[10] 紅心標誌的形狀就是一個孩子的形狀,而中間紅心代表「仁」或「愛」,為赤子之心。

[11] 事物萬象皆有陰陽、隱顯,反視法可幫助吾人看到另一面而不偏執一方。

[12] 維生首席在青年團成立大會中,明確指出大專青年修持工夫的起點,先從「誠」與「愛」著手。

[13] 此段參見《新境界》95頁電胎部份。

[14] 此語出自《師語》63頁。

[15] 此句可解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心靈意境,亦可含有修持上的「靜觀」之含意。

[16] 參見《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一集)之區分。

[17] 參見千峰老人著《仙宗性命法訣》,137頁。

[18] 參見《師語》73頁及《宇宙應元妙法至寶》58頁。

[19] 參見《宇宙應元妙法至寶》18頁。

[20] 參見維生首席《天人合一研究》〈上〉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