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論語導讀(4)

四書導讀—論語(完結篇)

 

                                     高緒業

 

孔子人格的偉大

論語子張篇有四段述及孔子,都是子貢所說: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史稱孔子死後葬於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喪,然後相訣而去,哭各盡哀,或復留,唯子貢一人,廬於冢上,經過六年而後離去。弟子至魯,就孔子家附近而住家的百餘戶,因命曰孔里。

由此可見子貢對孔子感情之深厚。上述四段話,非深知孔子,實難以說出如此深切著明之卓見,亦非列於言語科者才能說出如此委婉中肯的話。筆者認為這是所有文獻中對孔子最平允切實的評語。

孟子是私淑孔子後被列立為亞聖的儒家中第二位大人物。他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萬章下)又說:「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願,則學孔子也。」接著說:「自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公孫止)對孔子推崇備至,自己乃成就了學孔子的效果。

史記孔子世家贊: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巳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贊,為評論孔子最平允者,一唱三歎,令人低回首,認孔子為至聖,可見孔子在漢代已樹立了無上的學者的典型。

蘇子瞻()曰:嘗讀孔子世家,觀其言語文章,循循然莫不有規矩,不敢放言高論。言必稱先生,然後知聖人憂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匠婦之所共知;而所行者,聖人有所不能盡也。鳴呼!是亦足矣。

揚子雲()說:「觀乎天地,則見聖人。」程伊川則言:「不然,觀乎聖,則見天地。」而程明道直說孔子是天地的氣象,程明道:「觀天地生物氣象」。牟宗三認為這個「生物」不是名詞,應順著中庸所說的「天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生物不測」之「生物」來了解,「生物」即是創生萬物,「生」是動詞。

這些話實際上是說,聖人淑世之功,與天地創生萬物相同。

宋人唐庚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清世宗雍登基那年三月諭禮部說:「至聖先師孔子,道冠古今,德參天地,樹百王之模範,立萬世之宗師,其為功於天下者,至矣!」

雍正五年二月諭禮部有一段話說:「朕惟孔子,以天縱之至德,集群聖之大成,堯舜禹湯文武相傳之道,具於經籍者,賴孔子纂述修明之。而魯論一書,尤切於人生日用之實,使萬世之倫紀以明,萬世之名分以辨,萬世之人心以正,風俗以端。若無孔子之教,則人將忽於天秩天敘之經,昧於民   物則之理。勢必以小加大,以少陵長,以賤妨貴,尊卑倒置,上下無等,干名犯分,越禮悖義,所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其為世道人心之害,尚可勝言哉!」這是以天子之尊推崇孔子最精到之見。

日人兒島獻吉郎說:「吾以為上下五千年之遠,縱橫十萬里之遙,惟孔子始足為偉人中之偉人。孔子生於中國,為中國一國之名譽。故中國人常稱孔子為絕代之偉人,以誇於其他外國。又孔子生於東洋,亦為東洋全體之名譽,我東洋人等,常誇孔子為東洋之大聖人於世界。若不讚美孔子之盛德,反毀損孔子盛名,則傷中國一國之名譽,併損東洋全體之名譽矣。」

德國加百論茲說:「蓋經過二千年以上之悠久歲月,至於今日,使全世界人類三分之一,於道德的、社會的及政治的生活之點,全然存續於孔子精神感化之下,孔子不可謂人類中最偉大人物之一。」

這是東方西洋外國人對孔子的評價。

錢穆:孔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以前,中國歷史文化當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歷史文化又復有兩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年中,中國歷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

昊康:孔子倡設仁道,發明真理,其範圍為全而非偏,其性質為公而非私,至其學說影響,教澤流傳,則利益人群,恆久悠遠,造成中國五千年文化之精神寶藏。

這是近人對孔子最平允的評價。

論語的價值與讀法

梁啟超說:孔子個人有多少價值,論語便也有多少價值。

程兆熊說:論語更是千古的奇書,那不僅是表達了人類智慧上可能到達的極高峰,而且是表達了人類性情中本來具有的大原則,那是至高的語言,而被至平至實的敘述著。聖經是耶穌嚴肅地代表上帝說話,而論語則是自由的交談,而且歸於「天何言哉」之無聲的詞句。

日本學者對研究論語相當深入,推崇備至,如古城貞吉說:「聖門第一之書」。伊藤仁齋說:「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兒鳥獻告郎說:「論語是孔門文學之精粹,永遠支配中國思想之儒教寶典也。」「孔教博行於一國,孔道永傳於百世……就全世界觀之,論語之價值,已與新約全書競勝。」

宋儒陳同甫告宋孝宗:「論語之書,若之何而讀之。曰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他日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於是而讀論語之書,必知通體而好之矣。」

程伊川(頤)對讀論語在近思錄》中載了四段。

讀論語,有讀了後全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舊時未讀,是這個人;及讀了,後來又是這個人,便是不曾讀也。

讀論語者,但將諸弟子問處便作已間,將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身聞。自然有得。

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南懷謹:唐宋以後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成了三個大店。佛學像百貨店,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進去逛也可以。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中國自秦代以來,有我們「中國系統」的一個法律系統,它的哲學背景,就是以四書五經作基礎。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並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

陳大齊先生在「孔子學說」如何研讀論語中提出十一條:(一)力避斷章取義,(二)同名務作同解,(三)不忽視虛字作用,(四)作必不得已的補充,(五)少作不合文例的解釋,(六)少作事實判斷看待,(七)不作不當的推測,(八)疏通似是而非的矛盾,(九)以言論間的符順助證,(十)可疑章句不求強解,(十一)會整以求完整義理。

曾昭旭先生在「論語的人格世界」如何入論語之門篇先提出三個原則:(一)立身以誠,(二)略其跡而原其意,循其末以返其本,(三)秉其誠心以尋究孔孟的本心,並體貼到自家生命上的一番工夫,要自強不息日新又新地去做。次談五個步驟:(一)字面求解與選章背誦,(二)問問為什麼?(三)試以一己現有的人生經驗之詮釋,與不能詮釋者之闕疑,(四)遇生命情境相適時之應幾消化,(五)隔一個時期要將論語重讀一遍。

以上只是對研究論語的人所說,對一般人未必需要如此。

錢穆說: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間,讀一章或二章論語,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至少每年可讀論語一遍。自二十歲起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四十遍。若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時讀論語一篇,兩年應可讀論語五遍。自二十歲到六十歲,應可讀論語一百遍。我認為:今天的中國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

孔子學說既為中國文化傳統之準繩,作為一個中國人,自然不能不予以重視。但其永垂不朽,可以永遠為世人遵循者,仍在道德、修養與教育部分。筆者認為一個現代人,對於論語所啟示我們的人生哲理,應力求知行合一,尤其在「行」字上要不間斷的力行不輟。因此,我們不妨根據坊間現有的「分類論語」一類的書,再精選細挑,找出自己認為必須努力實踐的,一一列出,時時瀏覽。尤其要時時檢討反省,自己真正做到了沒有,無則改過,有則加勉。雖不必如曾子的每日三省,但可以像袁了凡一樣自訂功過格,每週或每半月考驗一次。這樣不斷改進,日新又新,必然可以大有進境,最後達到了一個人的完成。

不過,需要一提的,如在報章雜誌上偶而看到討論論語的文章,如有引人入勝,或吉光片羽精粹之語,摘錄甚或全篇剪貼或影印下來,有機會再仔細研讀,必可獲得更深入的進境。

 

~ 論語全文完

(作者:教訊雜誌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