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觀點看和子之修煉 田緒瑛 前言 長久以來,靈魂的觀念即深植人心,但實質為何,則很難強以名說,<<易經‧繫辭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1)形而上即是所謂的「無形」,由於其摸不到、看不到,歷來很少為人所稱說,即使有所著墨,亦很難讓人理解摸透,益發使人感覺神秘,正因為其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更為現今之科學界所詬病。 靈魂一辭,不只在宗教上有所論述,在中醫方面亦有提及,其名稱為「魂魄」。帝教最為殊勝之處,即是將靈魂的觀念,不只加以名說,並且將其分析,<<新境界>>:「然此形而上之物,固仍為實質的」(2)即說明之。以下就中醫經典<<內經>>、<<類經>>為主,輔之以帝教「和子」、佛家「阿賴耶識」、道家「性靈」的說法,旁以現代醫學,對靈魂的觀念作一個初步的探討。 靈魂之性質與組成 所謂的靈魂,其性質有好有壞,根據佛家所稱之阿賴耶識,即第八識,而此第八識又分二種,如<<大乘止觀>>所言:「阿賴耶識中,復有二種,一者清淨分依他性,亦名清淨和合識,即是一切聖人體也;二者染濁分依他性,亦名染濁和合識,即是一切眾生體也」(3)其所稱之清淨分依他性(清淨和合識)即X原素層及電質層的悟性與真愛性,染濁分依他性(染濁和合識)即X原素層及電質層電質的癡性與怨恨性。一般而言,人的靈魂包括了三魂七魄,當然亦有其好壞善惡的一面,魂的陽質較魄多,魄的陰質則較魂多。 中醫對魂魄之敘述 <<靈樞‧本藏>>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者也。」(4)而將靈魂的特性劃歸為五臟,和藏精神血氣魂魄有關。<<素問‧宣明五氣論>>曰:「肺藏魄,肝藏魂」(5)更詳說了魂魄與臟象的關係。明朝醫家張景岳於<<類經>>引孔穎達之言:「形之靈曰魄……,氣之神曰魂。魂魄,神靈之名」 (6)而將魂魄以神靈之名代稱,此神靈由「心」所調控的,<<類經>>云:「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7)即說明之。又如<<類經>>所云:「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該意志。」(8)<<靈樞‧本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9) 即知透過修持,心之志意是可調攝魂魄的。<<素問‧宣明五氣論>>曰:「心藏神」(10),<<靈樞‧大惑論>>亦曰:「心者,神之舍也。」(11)由上可知魂魄修持到一定之境界即由「神」而統攝之,由<<類經>>所言:「惟是神之義有二,分言之,則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志意思慮之類皆曰神,合言之,則神藏於心。」(12) 亦可說明之。 魂魄和精氣的關係則如<<類經>>引朱熹所言:「精聚則魄聚,氣聚則魂聚」及引樂祁所稱:「魄是精之神,魂是氣之神」(13)可知魂魄是氣精之粹質。<<繫辭傳>>:「精氣為物,游魂為變」(14)更說明了有形、無形 的轉變。 現代醫學和魂魄的關係 一般所稱之「心」,除了指的是胸腔中的心臟之外,亦指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均在「心」的調控下所完成的,即大腦皮層的功能,因此「心藏神」的「神」,是和大腦皮層的作用相當的,即所謂「知性腦」的層面。 <<靈樞‧本神篇>>曰:「隨神往來者謂之魂」(15),神和心、大腦皮層相關連,緊臨大腦皮層之邊緣系統,在大腦皮層之調控中往來作用,因此魂的位置是和邊緣系統即情緒系統是相當的,「肝藏魂」之肝為情緒系統,屬「情緒腦」,亦可說明之。<<靈樞‧本神篇>>曰:「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16),腎藏精,腎又和下視丘及腦幹相關,因此魄的位置亦和下視丘及腦幹相關。 總而言之,靈魂在大腦中的作用佔了90%,神魂魄和腦中的結構及神經傳遞物質,即「本能腦」「感情腦」「知性腦」是相當有關的。 靈魂和修持的關係 精是「本能腦」內作用之物質,更進一步說明即是下視丘、腦幹內之內分泌(Endocrine)物質、神經傳遞物質(Neurotransmitter),從「腎藏精」的觀點來看,下視丘與腦幹與中醫所稱之臟象「腎」是相當的。 一個人透過信願行,修煉五門功課到一定的熱準,「內在意識能量」會提高,刺激X原素釋放較多能量,經過電質釋放出強度的陽質電荷,而作用於人體之中樞和自主神經系統(17),此系統之「精」經過氣化之後,精會聚集,朱熹曰:「精聚則魄聚」,亦即帝教聖訓所稱之「用氣引精」(18),精聚之後會轉換成另一種氣、一種能量,將魄內不好的成份淨化, 朱熹稱:「氣聚則魂聚」,繼續透過修持,氣聚之後,會將三魂(20)中之幽精(陰氣之雜),轉變為爽靈(陰氣),再變為胎光(太陽清和之氣),最後到達神的階段,此神由心所藏。以上為道家所稱「煉氣化神」的階段,從此即可到達<<類經>>所言:「心為君主之官,統神靈而參天地。」(21),此階段「性即情、情即性」已不易發脾氣,即使發脾氣, 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 煉氣化神 魂(肝、邊緣系統、感情腦) 氣聚則魂聚、魂是氣之神 X-原素釋放較多能量影響 O°之和氣能量、H°之靈氣能量 X-原素釋放較多能量影響 電質素之陽質電、O°和氣能量 魄是精之神、精聚則魄聚 精(腎、下視丘及腦幹、本能腦) 亦皆中和。 總結以上,精氣神魂魄與和子及現代醫學解剖實質的關係如上圖。 以上論述只提供魂魄與和子一條相關道路之假說,其相異關係應不只如此,就其相同點則如<<新境界>>所言:「惟性靈根本是一元的,所謂三魂六魄,不過指其功用而已,四者惟一,一化為四,根本仍為一個和子也。」(22) 心的層次與氣的層次 根據以上所述可知,不管是精氣神、魂魄或性靈,均是可以互化的,正如心的層次可以是神經傳遞物、內分泌,再更深一層來看可以是DNA或磁場甚至是靈魂、和子。其間的互變,是透過「氣」於不同層次的能量轉化而來的,<<莊子‧知北游>>曰:「通天下一氣耳」(23)「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24)即說明之。 王充<<論衡‧言毒>>曰:「萬物之生,皆稟元氣。」(25)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26) <<素問‧寶命氣形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27)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繁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28) 以上說法均給心物一元二用論作了很好的佐證,並且更明確地說明了「氣」不只是構成人身體之基本物質,推動了人身體之生理活動功能,對無形層次之探討亦提供了一定之說明。 靈魂與人的關係 靈魂如何與人相處,其和人的關係大致如下:靈魂在某些狀況底下是可以控制人的,即透過修煉,如果修持到一個境界,不只共來此生的業會被消除,而且儲存在累世的無明亦會跟著化解,這個時後,靈魂會覺得格外清爽,沒有負擔,可以控制人體,飛天入石,無所不能。若一個人先天業太重,或在後天吸毒,遇到事情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甚或跑去讓人亂算命,則在靈識層發生變化,產生種種被附身或魂飛魄散的情形,輕則產生四肢麻木,無名疼痛……,中醫所稱的痰症,部分屬之,重則造成類似精神分裂的症狀。與生俱來的本能或被高級靈附身,以為培功立德之用大難不死後,擁有神通者。種種情形,不一而足,大自然的造物,實是神乎其技,不可名狀。 總結 總結以上,在「陰平陽秘」的情況底下,靈魂和人相隨即相安無事,一旦情志受到外來環境變化而劇烈震盪,正如<<靈樞‧本神>>所言:「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其淫溢離臟則精失」(29)會產生不同的變化而影響人的身體。<<素問s陰陽應象大論>>提出了肝心脾肺腎分別會被怒喜思憂悲五種情緒所傷(30),據此不同的情緒會影響不同的臟腑。例如一個人若受到外來木型磁場的影響或本身常常發怒,則其肝所藏之魂會受到影響,受到外來金型磁場的影響或本身常常憂愁,則肺所藏之魄會受到影響。 參考文獻: 1、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台北,p.409,1997。 2、涵靜老人,新境界,帝教出版社,新店,p.117,1997。 3、聖嚴法師,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東初出版社,台北,p.4,1-996。 4、唐、王冰,黃帝素問靈樞經。何清湖主編,傳世藏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湖南,p.115,1995。 5、同(4),p.21。 6、明、張景岳,類經。何清湖主編,傳世藏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湖南,p.201,1995。 7、同(6),p.195。 8、同(6),p.238。 9、同(4)。 10、同(5)。 11、同(4),p.137。 12、同(6)。 13、同(6)。 14、同(1),p.391。 15、同(4),p.91。 16、同(4)。 17、天帝教,第五期師資班高教班聖訓錄,帝教出版社,台北,p.261。 18、同(17),p.284。 19、同(6)。 20、蕭天石主編,雲笈七籤,自由出版社,台北,pp.755-759,1991。 21、同(7)。 22、同(2)。 23、莊周,莊子。錢穆,莊子彙箋,東大圖書公司,台北,p.173,1993。 24、同(23)。 25、吳敦序主編,中醫基礎理論,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上海,p.11,1995。 26、同(4),p.131。 27、同(4),p.58。 28、同(4),p.158。 29、同(15)。 30、同(4),p.8。 (作者:台北市立中醫醫院 內科主治醫師)
<<類經>>引孔穎達之言:「魄內自有陽氣」(19),而將魄中之陽氣引出,透過經脈血液系統而周流於全身,完成了道家所稱「煉精化氣」之階段,此時身體強健,體魄勇固,不易罹疾。
神(心、大腦皮層、知性腦)
氣
魄內自有陽氣
煉精化氣 魄 (肺、下視丘及腦幹、本能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