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開和子的科學研究之門—
三篇和子於醫學領域、修煉上的看法
田緒瑛
斗六大成中醫醫院院長
壹、
從中醫命門理論探討和子
將靈魂的本質加以分析,對各宗教而言,實屬一大創舉,也是帝教與其他宗教比起來,較為不同的地方之一。以和子為中心的靈魂觀念,對今日科學界而言,亦屬駭然,然而不可因為現代科技之力有未逮,便武斷的懷疑其真實性,反而更應加以研究。
就現代科技而言,靈魂的實質是很難去理解的,其作用更是難以捉摸,但是其作用位置應是可以加以探討的。在探討靈魂於身體內如何作用之前,對於中醫理論中的臟象學說和經絡理論以及氣化觀念的瞭解,是有必要的,畢竟靈魂的作用,還是需要借用身體的力量才可以運作,而此運作的道路,相信和「氣」以及「經絡」的實質有著極大的關連。在此,我們無意探討氣的實質與經絡的實質,但對於經絡之氣與臟腑之氣的來源—命門,根據中醫古籍,証之以現代醫學,是可以作進一步探討的。
歷代中醫古籍對於元氣的來源之探討,莫不宗《難經》所言,以下茲摘錄其中一些相關的說法。
《難經‧八難》曰:「諸十二經脈者,皆係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脈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難經‧三十六難》說:「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命門之部位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有一也。」
綜合以上《難經》所述,經脈之根本以及元氣的來源,和「命門」有很大的關連,並且認為「命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更直指其為五臟六腑之本,也是呼吸之門,精神的舍居之地。
根據以上《難經》所言:命門是「五臟六腑之本」,因此對於中醫臟象實質的瞭解是有必要的。五臟指的是肝、心、脾、肺、腎;六腑則是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以及三焦,其功能與作用和命門的相關性節錄歷代相關的說法於下。據此,證之以現代醫學,對現代命門加以探討之。
明朝醫家趙養葵在《醫貫‧內經十二官論》言:「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技巧不出矣;膀胱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熟水穀,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正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也。」,明白地指出了命門之生理功能。清朝醫家陳士鐸和明代醫家張景岳對命門「五臟六腑之本」生理功能的論述,亦有類似之見解。
綜合趙養葵﹑陳士鐸、張景岳各醫家所論述命門調控之五臟六腑生理功能,其作用如下:心主神明、肝主謀慮、腎主伎巧、肺主治節、脾主運化、小腸布化、大腸傳導、膀胱津液。且五臟六腑之生理失去調控會產生如何之結果?條列說明如下,證之現代醫學,應可一步一步探討命門之實質。
一、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指的是,人體內一切生命活動之主宰均在「心」的操控下完成。「神」所指的即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要由心所主控,心主神明的「心」類似今日大腦皮層的活動。而大腦皮層的活動,是受腦幹中的腦部活化系統(Ascending Activating System)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興奮腦部的活性,大腦的意識(Consciousness)及精神是由其調控的,若此區功能受損,則意識會從混亂(Confusion)到嗜睡(Somnolence)、木僵(S-tupor),一直到Coma。缺氧、低血糖、顱內出血等許多原因均會透過腦幹之腦部活化系統傳達至大腦而引起精神、意識的變異,當然思維也會受到影響。大腦本身所具備的精神、意識、思維的功能是在腦幹中的上述結構所完成的。因此若將腦皮層的活動比喻成「心」,則此「心」的作用最主要是在腦幹之網狀形成的調控下所完成的。故趙養葵曰:「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
二、肝主謀慮
從現代醫學情緒機轉的瞭解,刺激此情緒系統中杏仁核,最主要產生的情緒為怒、恐。《內經》中,將情緒的「怒」歸屬於五行中的肝,刺激杏仁核之強度不同,或區域位置不同則產生不同的怒、恐反應。以情志觀點而言,「肝」和杏仁核有著極密切的關係,肝主謀慮指的是,肝氣健旺才能沉著而深謀遠慮,人的情緒若控制不得當,則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與計劃,更惶論謀慮出焉。惲鐵樵《群經見智錄》云:「肝主怒,擬其似者,故曰將軍。怒則不復有謀慮。」
由上述可知情緒和謀慮在腦內之解剖,杏仁核佔著樞紐般的地位,正所謂肝主謀慮,也再一次驗明肝和杏仁核之關係密切。然而杏仁核、亦受著腦幹之腦部活化系統所調控,正所謂「肝得命門而謀慮」,若腦幹中之此二系統受到影響,則杏仁核亦會受到牽連,正所謂「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焉。」
三、腎主伎巧
《素問‧靈蘭秘典》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張景岳在《類經》解釋此經文曰:「
伎,技同。腎屬水而藏精,精為有形之本,精盛形成則作用強,故為作強之官。水能化生萬物,精妙莫測,故曰伎巧出焉。」,此說明腎之「作強」與「伎巧」均和腎藏精的重要性有關。腎和下視丘極有關連,下視丘內有許多「核」為內分泌及自主神經之中樞,而此二系統為調節體內生理活動之最主要二大系統,而其調控中樞均位於下視丘。人體之調控系統,本身之作用即非常精密,而其中樞位於下視丘,其「精妙莫測」可見一般。故曰調節生理作用皆是在「腎臟之技巧」下所完成的。腎(下視丘)和「心」和「肝」一樣,均需要腦幹中之網狀形成調節控制。
由以上所述可知,心主神明、肝主謀慮、腎主伎巧,均是在腦幹網狀形成的調控下完成的。
四、肺主治節
肺主治節,所謂治節即治理、調節之意。人體各臟器組織,所以能依著一定的規律活動,須賴肺協助心來治理和調節。心主血,肺主氣,氣血的循環運行,互相配合,才能維持各種臟器組織的機能活動,肺氣起著重要的作用。《類經‧藏象類‧一》云:「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稱相傅之官。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藏府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由上可知,「肺主治節」所指即為肺的主氣功能。肺主週身之氣是指肺的活動對全身氣血的調節作用。吸氣與交感神經活動有相關性;呼氣與副交感神經活動有相關性。因此,肺的呼吸運動對全身的血液循環和其它功能起調節作用。肺的呼吸最主要是由自主神經來調控,而此中樞位於腦幹。「肺得命門而能治節」「肺賴之則治節以行」。
五、脾主運化
《類經‧藏象類‧一》云:「
脾主運化,胃司受納,通主水谷,故皆為倉廩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所謂脾主運化即將水穀化為精微,并將水穀精微吸收轉運輸送到肺及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類似今日消化系統的功能,即將吃進身體的水穀消化運送至全身各處,而此消化系統中之腸胃,密佈自主神經之以調控消化之生理。並控制腸胃的蠕動,及消化腺體的分泌,此自主神經的調控中樞亦同樣位於腦幹。正所謂「脾得命門而能轉輸,胃得命門而能受納。」但如果腦幹出了問題,則消化系統的運轉亦會受到影響。「脾胃無此,則不能蒸熟水穀,而五味不出矣。」。
六、小腸佈化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于前,糟粕由此而歸于后,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腸具有運動、分泌和吸收的功能。小腸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支配,交感神經興奮可抑制小腸的運動和分泌能,但可促進小腸的吸收功能;副交感神經興奮可促進小腸的運動和分泌功能,但可抑制小腸的吸收功能。
七、大腸傳導
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故為腸胃變化之傳道。大腸主傳化糟粕。大腸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大腸有運動、分泌和吸收功能。大腸運動將食物殘渣推向肛門,並通過排便度動作排出體外。大腸分泌液主要含黏液蛋白,有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的作用。交感神經興奮,可促進大腸的運動和大腸液的分泌,促進水份的吸收;副交感神經興奮,可促進大腸的運動和大腸液的分泌,抑制水份的吸收。以上所述自主神經之功能亦是在腦幹的調控所完成的。故曰「大腸得命門而能傳導。」
八、膀胱津液
《素問‧靈蘭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為水液會集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此處所謂之津液,即為尿液。膀胱的功能是貯存尿液和排尿,當其脹滿時,其壁上之牽張感受器引起反射,經由骨盆神經傳至脊髓之薦椎,副交感神經受到興奮,膀胱逼尿肌收縮,膀胱內括約肌鬆弛,尿液排出體外即所謂之排尿反射(Micturition Reflex)。此反射會受到腦幹之控制產生抑制作用,正所謂「膀胱得命門而收藏」。
綜合以上所言,應用現代醫學,探討命門的實質,不管是心主神明、肝主謀慮、腎主技巧之ARAS(腦幹上升活化系統)或肺主治節、脾主運化﹑大小腸、膀胱的作用之RF下降路徑,均和腦幹之網狀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命門和腦幹網狀形成的關係應當是可以配比的。
元氣從命門發出,也可以說元氣是從腦幹發出的。以此類推,根據難經所言,經絡之氣,臟腑之氣幾乎可說是從腦幹之網狀形成發出的。因此和子的作用應和腦幹的某些區域有極大關連,只是其詳細之作用機轉尚需進一步探討研究。
貳、和子在腦中
主要作用區域之探討
人體腦的結構是非常精密的,但是,如果要粗略來分的話﹐可分成三種構造,也就是說維持人類基本生存的下視丘與腦幹之本能腦,還有讓人獲得更高的需求的邊緣系統之感情腦,以及讓人能夠思想判斷之大腦皮層,即感性腦。三種構造裏面,互相牽連﹑互相影響。在中醫臟象之中相對於「心、肝、腎」,在無形的精神層次方面則對應於「靈、魂、魄」。說明如下:
根據前述,命門和腦幹網狀形成相關,其作用是腎陽的一種表現;依照生長、生殖、發育,以及大陸相關研究,腎和下視丘相配比;因此下視丘與腦幹維持著人類基本生活的本能,相當中醫所說的「腎」。再根據前述,以情緒、經驗為本質的邊緣系統則和中醫所說的「肝」有類同性。「心」則和大腦皮層和少許邊緣系統相關。
以中醫的觀點來看「魂」,其和邊緣系統是相當的。《靈樞.本神》有言:「隨神往來謂之魂」,
神和心、大腦皮層關連(《內經》有言:「心藏神」),緊鄰於大腦皮層的邊緣系統,除了為連接大腦皮層與本能腦之橋樑外,其本身之作用,則在大腦皮層之調控中往來作用,因此魂的作用是和邊緣系統是相當的,亦相當於佛家所說之末那識。《靈樞.本神》曰:「並精出入謂之魄」,腎藏精,腎又和下視丘和腦幹有關,因此「魄」之結構與下視丘和腦幹之結構是相關的,但中醫之魄屬肺。
總結以上心肝腎﹑靈魂魄等觀念如下圖:
大腦皮層
心:靈(精神﹑意識﹑
ò
思維)
邊緣系統
肝:魂(情緒﹑經驗) ]下視丘屬邊緣系統,
亦屬本能腦之一 ò
下 視 丘
腎:魄(本能)
ò
腦 幹
潛意識的區域可說是除了右腦之外,也包括了邊緣系統、下視丘,更涵蓋了腦幹等區域(如圖)。因此,靈魂中和子的作用範圍和以上所言之潛意識區有極大之關連性,這其中的作用應是以命門,亦即腦幹網狀形為中心。人體經過修練之後,不斷提高內在意識能量,刺激X元素釋放出較多先天氣,再藉由電質指揮人體中樞及自主神經系統,此轉化區應位於命門,即腦幹網狀形成系統。
參、
從佛典看基本粒子與和子
萬事萬物均有其構成之基本粒子,此基本粒子包括了夸克與輕子,輕子又有六種。基本粒子的組合,構成了萬事萬物,人的組成亦不脫離此架構,從分子組成,細胞,組織,器官,一直到個體的形成。經過神經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的調控,形成了人體的行為與外觀。是什麼控制了這一切?以現代科技而言,是DNA,但又是誰在調控DNA?恐怕非和子莫屬,和子不只影響了人體結構之組成,更重要的一點即是,它對人類心性的形成亦起了極大的關連。和子可以影響人體,人體當然也可以影響和子,如果真正有修行的人,不斷的精進,最後和子會產生變化,甚至可以到達佛教真如﹑一真法界的修行最高層次。佛教常常談空,其空並不是妄空的空,而是經過一段有的過程而達到的空,太極圖即為一例證,再怎麼圓融,總是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只有達到無的境界,才是無上的妙乘。另一方面而言,許多有的現象來自於空,所謂「真空妙有」,宇宙形成的理論大霹靂論,即認為宇宙是由「無」經過大爆炸之後形成的。如此的從有到無,從無到有,構成了許許多多大自然有趣的現象。
金剛經有言:「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說明了世界萬事萬物均有一定的組成,即所謂之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再不斷組合成一合相的世界。但基本粒子再分析下去,也許到最後,只能用無形來解釋,所以經中又言「一合相,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靈魂亦有其基本架構,即和子,是金剛經內所言不可說之一合相,無怪乎佛又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由以上可知,此和子是無形的,是無法測出的,但凡夫執著於要將其分析。師尊竟然可以把不可分析,無形的和子,即不可說之一合相,介紹給大家認識,真是偉大。應用此和子的觀念,對自身之本體加強修煉,到達一定的熱準之後,應可達到一真法界的真如本性。